中国*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具有各种不同*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那么,本期*乐器大全了解长鼓。
长鼓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族长鼓,另一种是瑶族长鼓,还有一种是福州狼串。*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族自治州及其它*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称为福州长鼓,是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
*族长鼓,又称杖鼓、两杖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族自治州及其他*族聚居地带。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中。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全长(70—80厘米,鼓面直径约40厘米。两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别。
粗的一端蒙牛皮、马皮或猪皮,细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鱼皮或狗皮,皮膜以铁圈为框,由*或绳索绷紧并可调节张度。鼓身外涂红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
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狼串又名狼帐、狼杖(狼丈)、福州鼓、福州长鼓、福建长鼓、弄杖、狼鼓、蓬蓬鼓。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与*长鼓、壮族蜂鼓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细腰鼓类乐器的遗存。多用与闽剧伴奏和福建民间器乐合奏“笼吹”、“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漳州南词”“十全腔”等其他福建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