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乡族的风俗习惯

2023-07-23 07:53:55 666阅读 投稿:网友
前言 东乡族是咱们当今中国的一个少数*,也是中国甘肃颇有特色的一个少数*,历史以及民俗都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也形成了




东乡族是咱们当今中国的一个少数*,也是中国甘肃颇有特色的一个少数*,历史以及民俗都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也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东乡族。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东乡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学习东乡族的风俗习惯吧!

服饰

东乡族的服饰与*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还是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冬季穿羊皮袄,不挂布面。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东乡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向大众化发展,年轻人爱穿新式时装,旧时的一些服饰渐渐消失。

女子服饰

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裤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后来,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化。女的一般戴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遮住,只露出脸孔。盖头大致分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和新婚妇女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和中年女子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或绿的,上衣宽大,大襟在后边,外加一件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裤管不十分宽大,约、7寸许。冬季穿棉袄裤,式样与单衣同。严寒时节也穿皮袄。

东乡族妇女所穿袜子由黑布缝制而成,鞋子也以蓝黑色居多。年轻女子多在鞋头上绣上一些花朵。早些时期,妇女还喜爱高2寸许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缝后绱在鞋帮上,叫木底子鞋。

过去,年青妇女,除了带银耳环、银手镯以外,头饰胸饰很少。出嫁的新娘,不仅有头饰、银制的簪*头花、五枝形的扇花缎做成的簪*,而且佩戴胸饰、银制的牙签子、银牌。银牌都是圆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银圆。穷人家的姑娘出嫁时,没有这些头饰、胸饰,则向富家借用。新娘头一次回娘家,便物归原主。现在,婚礼上新娘则只插几朵绢花,原先的首饰、胸饰已成为陈迹。

女孩子年幼时头发周围剃一圈,中间平分梳着两条小辫,8岁开始留发,梳成一条辫子,结婚后挽发髻,戴一白帽,外罩盖头。现在的青年妇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状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时尚西装,足蹬高跟皮鞋,也颇具魅力。

结婚时,新娘穿“过美”。“过美”是一种前后开叉的长袍和裙子,上穿镶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层层摞摞的,缀的假袖很多,以显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裤,叫“西古”,有绑腿带子。

男子服饰

男子的服装比妇女逊色许多。上衣中间开口,一排整齐的布挽的纽扣,领高寸许,裤齐脚踝,与汉族男子所穿的小裤褂无甚分别,寒冷季节,则披上一件羊皮袄,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袄分长、短两种,长的与大氅差不多,短的与短褂相似,皮袄都是斜襟。穿短皮袄,多系一条粗布制的腰带,这样干活轻便自如。

男子喜欢头戴号帽。号帽是一种平顶软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缝制而成,富人家则用绸或线织做成。平时所穿的袜子是布缝的套袜。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晒干的胡麻*编织而成的,还有用牛羊皮*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帮用一张整皮子缝制,冬天里面填*末,用来暖脚。

过去,男子多喜穿长袍,腰系粗织的羊毛腰带,挂有一把小刀,*,才渐渐改穿短装。

“仲白”是东乡族男子喜用的一种礼服。“仲白”样式,类似*尔族的袷袢,一种对开的大衣,暗扣,低领,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缝制。“仲白”须经常保持洁净,若是不慎被秽物污染,包括人畜类尿、血和酒,必须立即清洗干净。因为“仲白”是上*寺礼拜五聚礼的礼服。老年人在遇婚丧或探亲访友时,也喜穿“仲白”。

东乡族中老年人,到*寺做礼拜,一般头上都戴缠巾,这种缠巾叫“台丝达日”,其长度是九个半寸,一寸是从手指到肘前的长度。“台丝达日”一般是用白纱、黄纱或是白绸、黄绸制成。

建筑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以北房为上房,土木结构的平房,一门两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山区兼挖窑洞,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室内陈设简朴,地上靠墙放板柜,盛粮及衣物等,柜面喜欢摆座钟和茶具等,墙上挂(贴)阿文对联,忌贴人像。现在东乡族住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家盖有砖木结构的瓦房,有些家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家有电视机、桌椅板凳、衣柜等,有一些还有沙发、电话等,已是现代家庭,可与城市人媲美。

庄窠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的讲究。但受汉族影响,立木时,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以外,打墙、泥水活,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家里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和厕所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白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寺

东乡族的*建筑大体有两种:即*寺(东乡语中称“麦赤”)和拱北。*寺一般建在人口密度极大的市镇或村庄,或是在村民宅舍的中间地带。在聚居处修建*寺,既有利于信徒就近进行*活动。也有利于经常观瞻,激发神圣的*感情,同时它说明了*寺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寺建筑的布局一般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大殿)在中间,水堂和经堂在两边。其中礼拜堂的奠基较高,需拾级而上。正对大门,还建有直插云霄的宣礼塔,用来召唤人们做礼拜。大殿的外观建筑有两种,一种是园拱顶,园拱顶中高耸起一个小尖顶,上面配有一弯新月,高大堂皇的*穹顶和月牙,表现出天宇的肃穆气氛,园拱顶给人以庄严感,而小尖顶的月牙又给人以向上升腾的动势。另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表现出*与*相结合的威严感。大殿内部简洁、朴实,没有雕塑、绘画,象征*教不拜偶像,只拜*的*,为了方便于向西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

拱北

是东乡族的老教各*为其教主修建的陵墓,也是各*的教主传教的地方。张门门宦的拱北埋葬着十几代教主,墓庐都是砖砌的长方形“拱子”,二尺来宽,四尺来长。下方上圆,墓背上有的还盖有苦卑,拱北内香烟徐徐,气氛肃穆、神秘。还有一些拱北建在高山深谷中,大多是亭子形,附带几栋平房。这些地方被认为是上人“卧里”们显留“克拉表提”(圣迹)的地方。

婚姻家庭

东乡族把家叫“格儿”(蒙古语,意即“家屋”),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个别富户也有一夫两妻的。家庭通常由夫妻儿女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住上房,父*住厢房,儿女住单间的尕(小)房。长子结婚后才能次子结婚,长子另建新家,与父母分居。分居时,父母给*划分财产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继承权比其他*多一些,并为父母养老送终。父母亡故时的殡葬费,由*们共同负担,父母居住的房子归幼子所有。

割礼

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

东乡族的婚姻,实行男娶女嫁。男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就要送“订茶”。由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信物组成“四色礼”,故名为“订茶”(相当于订婚)。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