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是我国众多少数*之一,他们大多居住在我国甘肃省。保安族有着属于自己地方的色的语言文化、人种特征以及生活习俗,他们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想更了解保安族吗?下面的保安族文化为您带来保安族的起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是以**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长期与当地东乡、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发展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发展,人口增加,当时保安城内“番回”达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干余户,由土干户*。雍正七年(1729)土千户王喇夫违抗清朝,川陕总督岳钟琪派兵进剿,将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设“把总”,改属西宁镇统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管辖。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当地*教隆务寺封建主欺压,*东迁。
先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转徙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时期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下。1930年起,国民**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同治十一年二月,保安人民与回、东乡、撒拉等*人民一起*(又称“同治回乱”、“陕甘回乱”,“*”性质有争议),反抗清王朝的*,在河州太子寺南面的新路坡,打败了清军,但由于*这*的马占鳌*后向左宗棠投降,使得这次*以失败而告终。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保安城,保安族原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下庄、尕沙日一带,这里原来居住的都是藏族。大约从元*始,蒙古人进入西北藏族地区。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取西夏五城兴庆府,夺得积石州后,连河州也相继变成了蒙军的重要据点。
公元1247年,*萨班会冗蒙古太子阔瑞后,蒙古军在*地区的往来也相当频繁,保安一带已成为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明末清初以来,保安地区已形成了有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多*大杂居小聚居的“四寨子”—尕撒尔、年都乎、吴屯、保安。清咸丰、同治年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 1952年根据本*的意愿,由*正式定名为保安族,并成立了以“保安三庄”区域为主的保安族自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