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97.jpg)
![](/img/107.jpg)
![](/img/141.jpg)
一、能将山河大地太虚裡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二、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
三、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四、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五、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六祖坛经定慧品》
六、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
七、忍苦扞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八、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九、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十、禅定,则耽受禅味为凡外,住着寂静为小乘;而大乘禅定,则在增加日常各种办佛法事的能力,使之坚忍与有镇定的功夫。(*)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十一、寂然無聲:寂靜沒有聲音。
十二、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十三、以应萨婆若心,以自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人诸禅,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那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十四、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十五、息口不言,冥合于理,口为禅门。摄眼分别,混合无异,眼为禅门。耳所闻声,了知虚妄,毕竟寂灭,犹如聋人,耳为禅门。乃至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摄诸尘劳,入不二门,旷彻清虚,湛然凝定。(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五
十六、诵咒心不向外驰,应依是理善修作,若心散乱而外驰,虽持一劫不得果。《六面续》
十七、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佛性禅心静心的语句
十八、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十九、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二十、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二十一、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明)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
二十二、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二十三、欲人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能人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说般若经》
二十四、家里的*知清倒,内心的*(贪瞋痴)不知倒。
二十五、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二十六、悟是教育家,不是*家。他慈悲地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二十七、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二十八、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二十九、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三十、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三十一、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三十二、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
三十三、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
三十四、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三十五、心地若能时时现光明,与人坦诚相待,则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碍,也无需担忧别人是否不利自己。
三十六、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隋)智颇《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三十七、有一位皇帝,登上城墙说:这么多人,国必强胜,高僧说:我只见到两个人,一个贪名,一个图利。
三十八、若是*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唐)慧寂《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三十九、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四十、五官*,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