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心说”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词还有印象没有呢?记得小编在读书的时候就学到过这篇课文,当时的古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认为地球它是静止不动的,而我们天空外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地心说”的破绽显露出来,这时*的“日心说”应运而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名人故事里*的故事吧。
尼古拉·*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novara,1454-1540)对*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他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theheliocentrictheory)。后来在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offerrara)获*法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着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那个“科学成了神学的婢女”的年代,许多学说都被歪曲和*了,被用来为封建*服务。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少有人了解古代科学典籍的真实内容。这时,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科,就是发掘古代的文化遗产。古希腊的大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公元二世纪时,总结了前人在400年间观测的成果,写成《天文集》(即《至大论》)一书,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这个学说一直为人们所接受,流传了1400多年。
托勒密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地坐镇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包括太阳在内,都围绕地球运转。但是,人们在观测中,发现天体的运行有一种忽前忽后、时快时慢的现象。为了解释忽前忽后的现象,托勒密说,环绕地球作均衡运动的,并不是天体本身,而是天体运动的圆轮中心。他把环绕地球的圆轮叫做“均轮”,较小的圆轮叫做“本轮”。
为了解释时快时慢的现象,他又在主要的“本轮”之外,增加一些辅助的“本轮”,还采用了“虚轮”的说法,这样就可以使“本轮”中心的不均衡的运动,从“虚轮”的中心看来仿佛是“均衡”的。托勒密就这样对古代的观测资料作出了牵强附会的解释。
在以后的许多世纪里,大量的观测资料累积起来了,只用托勒密的“本轮”不足以解释天体的运行,这就需要增添数量越来越多的“本轮”。后代的学者致力于这种“修补”工作,使托勒密的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行星需要不止一个本轮,总数达80个以上的“轮上轮”,并且还要引入“偏心点”和“偏心等距点”等复杂概念。这就使它缺少简洁性,而简洁性正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对天文学的研究也就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上。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说法,正好是“神学家的天空”的基础。中世纪的神学家吹捧托勒密的结论,却隐瞒了托勒密的方*:托勒密建立了天才的数学理论,企图凭人类的智慧,用观测、演算和推理的方法,去发现天体运行的原因和规律,这正是托勒密学说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因此,尽管托勒密的“地球中心学说”和神学家的宇宙观不谋而合,但是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