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中的“潘金莲”

2023-10-19 12:00:10 666阅读 投稿:网友
前言 随着冯小刚打起与万达的“口水仗”,《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的排片、票房问题以及背后各公司之间的矛盾,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至于这




_

随着冯小刚打起与万达的“口水仗”,《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的排片、票房问题以及背后各公司之间的矛盾,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至于这部*本身,似乎遭到了忽视。那么,这部*的品质到底如何?信报记者也分别观看了*,尽管看法不同,但认为这部*在当今的*市场上值得一看。

【说创意】

冯小刚抖了机灵

刘腹嘿

评分:★★★

荒诞如果有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那它就胜过现实,否则就堕入荒谬。

坊间传言,当年《天下无贼》里刘若英怀孕的桥段是王朔支的招,这在原著中是没有的。于是冯导得了真传,《我不是潘金莲》中又在女人的肚皮上抖了小机灵。“潘金莲”的原著小说中,刘震云从始至终就表明了李雪莲是因为二胎才假离婚,但在*中一开始却是拿分房当幌子,直到一切冲突结束,才告诉观众实际是因为二胎。

刘若英怀孕是为了让贼的良心发现变得合理,范冰冰的二胎到了*中,则非要把事实生生憋到*后,这其实是*比小说唯一高明的地方。

一开始李雪莲彻底被塑造成一个刁民、法盲,那么自然不能拿二胎说事,这容易勾起观众的同情,所以要拿房子说事,人们反倒会看她笑话。与之对应的那些官员,自然成了很倒霉很悲催的形象,就算不讨好,也能讨喜。

于是,造成李雪莲*事件的根源不再是底层官员,而是刁民自身的矫情与偏执。于是,一个底层弱女子酣战一群直男的众生相,演变为*患者给正常人制造麻烦。

但当*后亮出二胎这张底牌,才发觉有点错怪李雪莲,也错怪了冯小刚,因为为了流产的孩子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是值得同情的,于是之前那些看起来一脸悲催的官员的形象一下崩塌了。

比如老戏骨高明饰演的*,应该算是*里*大的官了吧,你觉得他算正面形象吗?就因为李雪莲这件事罢免了底下的官员,这位老*的作风,和底下官员对李雪莲的作风有本质的区别吗?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白了还是权力大于法律。

小说中刘震云说得更直接,因此原著其实是一部很“恐怖”的小说,因为人在权力下的异化简直触目惊心。但换到*,冯导只能比刘震云更绕,只能拿方言与自己违和的嗓音来消解情节中的“大尺度”,先明着黑了一把李雪莲,阴阳怪气地为官员做了辩解,*后再给李雪莲洗白,多么响亮的一记耳光。

【说角色】

立体人物

《我不是潘金莲》成为今年为数不多我看完后有所思考的*。这部**成功的地方,或许是在描述官场层面,终于告别了单一的*或拔高,真正让人物立体起来。

有人看完*会有一个感慨,这样大尺度抨击官场的*居然可以过审?但如果仔细想想,*中并不是每个人物的作用都是批判*。就像《老炮儿》中六爷的暮年生活一样,影片对人物的呈现更多是克制、老到。

严格说来,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更多发挥了串起故事线的作用,影片呈现更多的,是官场的人生百态。也许有人观影期间,在寻找每一个人物背后,创作者想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但冯小刚要做的,似乎是让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能因立体而真实。

当然,影片中并不缺乏讽刺桥段,王公道从刚开始对李雪莲的冷漠,到后来用“大表姐”嘘寒问暖的反差,再到末尾每件事都被拉来“躺枪”,为求生存的势利表现,*后却成为一切祸源的“背锅侠”。这种意味明确的讽刺,只存在于他和贾聪明这样的人物。剩下的更多人物,*其实都呈现了内心复杂的一面。比如*一角从大会开始明确表示不发言,但又因一怒之下,让*、*、*院长撤职;县长郑重对待当地文物修复工作一丝不苟,但面对李雪莲却使出保证信的昏招;*马文彬看待事情没有高高在上,反而不断强调“小”的重要性,但*后依旧离不开自己官腔满满的调调。

影片*后马文彬的思考在国产*中并不多见,很多人本意想把事情解决好,但*后反而得到全是*坏的结果。回顾我国大多数*,一提到*官员的形象,不是脑满肠肥不作为的令人作呕的形象,就是没有一点瑕疵的光辉伟人。

但从国外*人物塑造成功的案例看,真正引发思考的人物,性格往往复杂,再坏的性格也会展现好的一面,而好*会心存私心。所以在这一点上,冯导已经走在了国产*意识的前沿。

【说内涵】

荒诞源于真实生活

王菲

评分:★★★★

《我不是潘金莲》遭到了诸多非议,其中一种很典型的批评意见是:“潘金莲”的故事和主题立意根本站不住脚。李雪莲是个法盲妇女,她为了超生选择离婚,可是前夫反悔,把她甩了和别的女人结了婚。这李雪莲赖不着别人,可她偏偏为此闹了*,说*偏袒秦玉和,为此她闹到县*喊冤,又闹到市里、省里,*后一直闹到北京。

李雪莲“伤害”了不少官员,*、县长等人为她丢了官,省里*挨了批评,就连在北京收留她的老乡也吃了瓜落。这一个李雪莲,把个男女情事闹上首都,还顺手断送了官员的仕途。

批判*制度是很多人给影片预设的前提,在这种预设下,“潘金莲”自然是不合格的,因为把李雪莲和各级官员对比,李雪莲显然也不是个讲理的百姓。

为什么要给影片预设前提?这可能和人们的“惯性思维”有关:李雪莲要到北京*,她必然是含冤了,她怎么可能是无理搅三分的?人们看待“潘金莲”的眼光可以推而广之:患者是弱势群体,所以患者必然是受医生欺负的,直到诸多*砍*医生*,人们方才醒悟医护人员也是受害者。无照小贩是弱势群体,他们必然要受*欺负,直到一起起恶性案件发生,人们才想到,原来有些*同样是受害者。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发烧的李雪莲坐大巴车进京,李晨扮演的*因她没有身份证劝她下车,李雪莲身边的老伯愤怒了,可能很多观众也愤怒了,此时人们不会去想,*高抬贵手放过的可能会是*。

“潘金莲”之于我,是一个不懂法的*“弱势群体”成员以她的执念搅得泥沙俱下。说穿了,在一个无视法律和道理的*环境中,人们争先恐后拼背景拼特权,影片中官僚的特权是*李雪莲的人身自由禁止她*,而李雪莲的特权则是把自己犯的错误选择赖在*、*和*身上。这双方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潘金莲”之精妙也便在此,它的艺术感染力源于荒诞,而它的荒诞源于*真的现实。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让观众对号入座,也能叫观众自省。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