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勇气传说显示(英雄连勇气传说遭遇战攻略)

2023-12-04 15:07:00 666阅读 投稿:网友
前言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英雄连勇气传说攻略心得(英雄连勇气传说操作技巧),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

英雄连勇气传说显示(英雄连勇气传说遭遇战攻略)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英雄连勇气传说攻略心得(英雄连勇气传说操作技巧),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 3、酷美人谭卓:就算是80岁,我也要做最潮的奶奶

本系列视频全程攻略干货,无任何剧情注水拖时长,还望大家喜欢!此次给大家带来的是第十个支线剧毒勇气,位置在天文学区的传送点黑魔法防御术塔附近,通过指引和一楼的邓肯对话即可触发任务

对话完后要求我们帮忙找到可怕的叶子来证明他的胆量,跟着指引可以来到外围的一个草丛堆,这里需要学到火焰熊熊才能解锁,还望大家注意

抵达下一对雕像前使用原形立现,可以发现楼上有一个宝箱,翻过横栏朝右边的台阶上去,这里半锁定的火把都可以通过火焰熊熊点燃

接着往前就是刚才看到的宝箱,跳过去拿完后跳下去继续向前,翻过下一个横栏,前面右边不远处有几个花盆,破坏后可继续前进,这里魔鬼藤水里也有,可先点燃两边的火把再过去

拿完宝箱后原路返回,右转进入下一个房间就能发现要找的目标,右手边桌上有两个钱袋记得拿上,回头拿上任务物品接着朝指引点就能出去了

出来后我们回到了温室,这里也可以顺便收集下成熟的毒触手,顺带一提,房间走到底右边角落有个大宝箱,老基德个人推荐可以考虑保留,在中后期作为刷装备的一个点准备

接着通过传送再次回到邓肯身边交任务,交任务期间可选择两个结局,一个是给一个是不给,两者区别不大,只会影响你与邓肯之间的关系,老基德推荐好人做到底,不然帮了忙还捞不着一点好处

支线任务相对前期作为快速升级手段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有些支线也会给较多金币,还会附带不同结局给的奖励也有区分,中后期的支线任务流程也会慢慢复杂起来,老基德这边会逐个制作方便大家,视频命名也以支线名称为主,方便大家查询,同时还附带图文版帮助大家省流,希望大家喜欢!

基情四射,德艺双馨,这就是老基德给大家带来的《霍格沃茨之遗》支线,剧毒勇气全程内容,视频点赞破百,攻略加速出来,记得三连投币,关注很是心急,好游用心推荐,错过再看一遍!我是老基德,我们下期见!

《来自深渊》是由土笔章人从2013年开始连载的漫画。

用近期流行的说法,这是一部相当具有“

土笔章人在科乐美从事了十年美术工作,在转行连载漫画之后,他笔下的世界依旧带有那种鲜明的“游戏插画”风格。《来自深渊》的故事本身也很像是一些RPG游戏会采用的设定——地面上出现了被命名为“阿比斯”的巨穴,其中蕴藏着超乎人类理解的生物和科技,人们不断向洞穴深处探索。

当然,《来自深渊》最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还是其“反差性”。

一方面,土笔章人绘制的主角大多是可爱的萝莉与正太,不少还带有“福瑞”属性,明显掺杂了他自身的喜好;

另一方面,《来自深渊》的故事发展超脱了一般的“黑深残”范畴,时常出现一些完全背离寻常伦理、但在故事中又异常合理的情节,让读者仿若遭受精神折磨,却意犹未尽……

也是因此,当别的漫画的读者通常最怕

《来自深渊》从2017年开始被改编为一系列动画,制作水准上乘,为原作增添了不少人气,获得了更大众的认可,也促使作品在去年被改编为了游戏《来自深渊 朝向黑暗的双星》(以下简称《黑暗双星》)。

这部小成本制作的游戏并没引起太多反响,但它理应在漫改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凭借着对原作全方位的忠实还原,这游戏超脱了一般游戏“好玩或是不好玩”的寻常标准,以至于玩家们为其造了个和“游戏性”相对应的新词汇——“深渊性”。

《黑暗双星》由Chime Corporation制作,Spike Chunsoft发行,前者在这之前只做过一部同为漫改游戏的《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后者代表作则是《弹丸论破》系列。光凭这样的阵容,就没多少人还会期待《黑暗双星》能包含有多少动作要素,当初大部分关注者都以为这会是一个以文字冒险为主的游戏。

但正式发售后的《黑暗双星》,偏偏就真是一部动作冒险游戏——打怪、探索、平台跳跃等要素一个不落,其画面和操作手感则是不出所料的灾难级,带来的体验大概和十年前网游一个水准。

制作方在官网主页将这款游戏的类型定义为“无可救药动作角色扮演”,这原本是个台词梗,“无可救药”是漫画中主人公的口癖。而玩家们则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见过的最真实的游戏宣传——这游戏的动作要素确实是无可救药了。

抛开游戏本身贫瘠的动作系统,游戏中的怪物有着奇葩的刷新机制,玩家的视角一旦离开怪物的刷新点,怪物就会重新刷新,接着又来主动攻击玩家,打断玩家正在进行的采集、攀爬等操作。因此玩家必须盯着刷新点来进行其他操作,练就一身去SCP收容所上班的本事。

与此同时,玩家在游戏中很容易遭遇各类碰撞体积的Bug,经常爬着坡就莫名其妙地跌落,其恶意程度比起场景内刻意设置的种种陷阱还远胜一筹。

但凡换个游戏,这样的制作水准都会被喷个狗血淋头,但事实上,《黑暗双星》在发售后获得了多半好评,且不满大多来自于认为游戏定价过高,近期打折之后甚至还得到了“特别好评”。

这难道是因为游戏在玩法层面提供的乐趣足以抵消制作层面的不足吗?事情恰恰相反。

和制作水准一样无可救药的,还有游戏里的各种反人类设定。

“探索深渊”是这个游戏的主要内容,玩家需要一层一层向下攻略环境越来越险恶的地图,但最让玩家深受折磨的还不是游戏里的各种陷阱和怪物。

这里就要提到原作中的一个设定:阿比斯深渊里存在着名为“上升负荷”的力场,身处地窟中的人们一旦从低处向高处行进,就会遭受力场给身体造成的各种负担,且所处的位置越深,力场影响就越强烈,轻则头晕眼花、七窍流血,重则失去人形、当场死亡。

游戏忠实还原了这一设定,玩家在游戏里别说是攀岩爬坡,就是跳跃几次,都会积累晕眩值,不论是在战斗还是攀岩,只要“上升负荷”积累到一定程度,角色便会开始不受控制地呕吐,原地挨打或是从高处坠落。

这也就意味着玩家一旦失足从高处坠落,要想回原处得费上好一番功夫,和此前提到的繁多Bug可谓是绝配。

除了上升负荷,游戏里同样有着生存游戏里常见的“饥饿值”,玩家得保证进食才能进行正常的奔跑、跳跃;道具和武器也有“耐久度”,一旦耗尽就手无寸铁、寸步难行;同时玩家的背包还有负重,道具塞得越多,行动时的耐力衰减越快……

总之游戏界常见的负面限制,这游戏都给你添上了。但最要命的是经过一番探索,击败了本层Boss拿到关键道具后,弹尽粮绝的玩家还得顶着“上升负荷”慢慢原路返回,真正的冒险这时候才算是开始……

此时的玩家很容易陷入死循环——要爬山肚子饿了爬不动、想收集食材就得打怪、要打怪武器耗尽了又打不过,找武器就得爬山找材料……像这样进退维谷,在空虚与绝望中放弃任务,在游戏过程中都是家常便饭。

这一切最终被总结为游戏的“深渊性”,它就像原作中的阿比斯深渊一样,会给探索者带去各种有意无意的折磨,超出了人为设计的范畴,你永远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冒险中会遭遇怎样的灾难。

但也正是因此,这部《黑暗双星》被玩家们认为可能是游戏史上独一份的漫改游戏,它所“还原”的不止是原作的故事或者设定,而是还原了原作的“精神”。

难以否认,许多人起初被《来自深渊》这部作品所吸引,就是因为其中诸多猎奇的噱头。

毕竟光是在萌系画风下呈现一个儿童为了冒险而受尽折磨的故事,就已经相当有冲击力了。之前“家长炮轰《中国奇谈》”的话题登上热搜的时候,微博上就有不少人留言“那就让你孩子去看《来自深渊》”,言下之意自然是“叫你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少儿不宜、童年阴影。”

放如今很难想象,这样的动画曾被爱奇艺正式引进并播出

《黑暗双星》就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这种反差,明明游戏的画面处处透露着贫穷,制作组偏偏给主角们制作了在不同场景下遭遇事故的“处刑动画”。

被不同怪物击杀都有对应的动画

原作中的一些故事也是显而易见的扭曲。

不少探窟者在恶劣绝望的环境下抛弃了基本的人类伦理,其中被称为“黎明卿”的探窟家就是利用“人类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分担上升负荷”的规则,领养孤儿培养感情,再将他们做成便携的消耗品“弹药包”,以便自己可以轻松在地面与深层来往。

就算是没看过原作的动漫爱好者,多半也已经见过人刷“弹药包”“煲仔饭”这样的梗,其作为地狱梗的知名度已经足以比肩“大哥哥”。

游戏也是投玩家所好,将黎明卿作为了主要Boss,给了大家一个痛扁他的机会。

不过在这些表层之下,大部分观众也能感受到《来自深渊》并不是一部“为黑而黑”的作品,其包裹的内核其实相当“王道”甚至“积极”——即便肉体颇受摧残,作品中的未成年主角们在精神层面都未曾被击垮,无论是为了守护朋友牺牲自我,还是一往无前的勇敢冒险,都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

对于《黑暗双星》这部游戏也是如此,大部分玩家起初只是冲着“反人类”的噱头,想看看这游戏到底做得有多“粪”,最后却难以自拔的也不在少数。

在游戏中探索深渊本身几乎不提供任何乐趣,玩家也不会像“魂系”游戏那样在受苦中感到自己逐渐变强,只会在一次又一次跌落悬崖的时候拷问自己:“我干嘛花钱来遭这罪。”

但也正因为是毫无游戏性可言的最纯粹的受苦,反倒让不少玩家觉得“探索深渊,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并在每次成功攻略一层深渊后,感受到劫后余生的兴奋,和原作中的主角们产生共鸣。

这无疑是寻常的商业游戏所难提供的体验。

当然,如果以更客观的标准去评价,《黑暗双星》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一部好游戏,所谓的“深渊性”更像是一种掺杂了“斯德哥尔摩效应”的粉丝滤镜。

和许多漫改游戏一样,《黑暗双星》获得好评终究因为它是一部受众较小的粉丝向作品,想要支持相关作品的粉丝总是能从这类作品中找到些可取之处。

不过近几年来,“漫改游戏”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踏出了曾经“十作九烂”的泥潭,时不时能出一些公认的高质量作品。

在一些玩家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厂商们“想捞钱直接做手游去了”,还拿来做单机游戏就是想攒攒口碑,所以大多是诚意之作,也是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愿意对这类游戏放低一些标准来予以支持,一边给出好评,一边留下“不是真爱粉慎入”的告诫。

但愿这并不是粉丝玩家们的一厢情愿。

酷美人谭卓:就算是80岁,我也要做最潮的奶奶

到了近年《沉默的真相》《对手》两部大火的悬疑剧,

被网友称赞“成熟女人的韵味,拿捏得太准”。

为演戏,她还学越剧,练钢管舞、拳击,

她有股使不完的往前冲的劲儿,

但她决意把两个身份都立住,

我也要做最潮的奶奶。”

在杭州郊外,剧组的夜场戏开机前1小时,谭卓一袭黑衣,落座镜头前,“我还是喜欢我一身黑”,很自然地调动起现场气氛。瞥见机位的角度不高,她干脆把腿盘起来坐,“拍不到全身对吧,那我就放松一点。”

“真正地去做到张弛有度”,这是2年前,与一条记者的对话中,谭卓对自己的寄语。时隔2年,疫情的阴霾散去,身边共事的人,都纷纷感到她更松弛自如,她自己也这么觉得,“我把自己打得更开了”。

谭卓与自己的作品《无限可能的Baguette》

面对事业,她仍然是一如既往的“一直在往前冲”:演戏,做艺术。

她把这两个跨度挺大的领域,统统称作“做事”,目标淳朴,“既然做了,那就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但也暗藏野心。采访当天正逢亚裔女星杨紫琼斩获奥斯卡,朋友发来杨紫琼的获奖演说,她默默看完,在采访休息的片刻转帖到微博,一边喃喃自语,“会有我的那么一天,你们等着哈哈。”

《Hello!树先生》,她是外冷内热的哑女小梅;《我不是药神》,她是一心救女儿的舞女思慧;《延禧攻略》,她是骄横跋扈却蠢萌的高贵妃……

2021年底播的《对手》,现代谍战剧,她演女特工丁美兮,与同为饰演间谍的郭京飞搭档,演绎“贫穷版史密斯夫妇”。郭京飞形容谭卓,戏里戏外能量十足,就像一个“爆炸的原子弹”。

戏里明明是充满伪装与欺骗的谍战,却处处是真情流露的中年人生百味,邋遢得不修边幅的时候,依然表情细腻。她自己也演得过瘾,话里话外不吝惜对剧本的赞美。

接戏10年,她说还是唯一的标准,那就是剧本好。

今年开春,她正在杭州郊外拍戏。她饰演一名职场“女魔头”,边拍,边给这个角色注入很多自我思考,“你就算演个傻白甜,在职场剧还是悬疑剧,都有不一样的细枝末节的表达。”

过去3年,谭卓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在拍戏的间隙,在硬挤出来的时间里诞生。构思、推翻、定稿、搭建,创作全程都亲力亲为。

从郊区的片场打出过成百上千个对接电话,为了只有四五天展期的一件大型装置,在油罐艺术中心熬了个大夜……那种抠到细节的完美主义,自然而然地从表演,延续到了艺术创作上。

最初激发她艺术创作的,是初临疫情时,想要释放压抑的表达欲,出了第一件作品,便一发不可收,于是为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至少拿出一件作品。

不过回忆起来,她觉得自己其实20多岁起,就一直在想着要“做艺术”,青春期结交的也都是艺术生好友,现在打交道的也多是艺术圈从业者。要不是误打误撞开始拍戏,可能已经早早地走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在油罐艺术中心为自己的作品现场导览

如今在30岁末端,她终于决定以严肃的艺术创

今年3月初,一条与“艺术新人”谭卓,一起打卡了她的最新作品《启示录》。

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画面中是一个虚拟人物,用的就是我的形象。

但这个存在数字时空的虚拟人,又跟正常人形是不一样的,“她”的脸部有很多裂痕纹理,突出电子元件拼接感,“她”的颈部、下肢的关节,都是裸露的机械,就好像是未完成的。

你盯着看会发现,“她”面无表情,不断地重复着同一组打字的动作,大概持续几秒,然后从头开始。

从屏幕的虚拟人出发,连通了3台打印机,经过编程,每隔10分钟就会自动打印,基因链、化学公式,阴阳八卦、金钱、宇宙,打印出来的都是真实世界存在的符号,我刻意挑选了这些没有情感色彩、全球通用的时代标记。

把虚拟和现实连起来看,再加上这个作品的名字《启示录》,我是希望能让观众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产生一些反思,人们这么疯狂地用尽一切力量去追逐的东西,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我们只能是思考者和发问者,真正能影响世界的、富有权力的、站在顶端的那些人,其实是操控着这些“符号”,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我还在里面加入了很多金箔,金子是很稳定的,在时间纵轴上贯穿古今,回应那些代表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

出人意料的是,我儿子先带头把所有带金箔的打印纸,全挑了出来捡走,他说这个是属于我的,我要把我们家的金子都拿回我们家去。

后来不知道观众们是不是都受了他影响,都在那儿挑金箔纸。这都是很有趣的行为的关联。

这次是首届北京双年展的契机,这个单元的策展人朱朱老师,邀请我做一个作品,我当时问他,你是邀请我以什么身份去,是作为公众人物出席,还是什么?

他说,我希望你以艺术家的身份来,带着你的作品来。

创作的那一个多月,非常疯狂,白天拍戏,晚上连轴弄到凌晨四五点钟,脸上都长痘痘,一直掉很多头发,压力特别大,但是特别沉浸。

其实做了很多方案,本来计划直接扫描我这个真人,但是那样我就要离开拍戏的小城,怕我回来又要隔离,耽误剧组,后来就干脆建模,连着改了好几稿。

设计稿从“人”到桌椅的细节打磨

任何修改,虚拟人就要从头来做,而且我连带着桌子椅子的细节都不放过,协助制作的伙伴就一直跟我说,“谭老师,再改要做不完了。”

到了中期汇报,得知我的方案通过了,特别激动,把剧组的大家伙都一起叫出去吃了个饭。

开幕是去年12月31日,我们都如期搭建出来了,我很庆幸让大家提前进场布置,把所有的准备都做在前面,没有因为疫情刚开放受影响。

作为一个艺术新人,这一次我收到了很多正向反馈,很多我先前不认识的艺术界的人联系我,邀请我参加展览,还收到了海外展约。很多人看到我是在持续做艺术,不是脑门一热,不是玩票地弄一次就没有了。

但我一直觉得,在每个人小的时候,艺术是非常贴近人的灵魂的,长大了反而会疏远。小时候我一直在画画,喜欢给娃娃做衣服,画服装设计,还特别喜欢一个建筑玩具,不厌其烦地来回搭建。

有一次参加智力比赛,得了电子琴,我在家很少看电视,只是听到隔壁房间有歌声,我就可以自己把简谱写出来。

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特别地去了解孩子的天赋,我也从来没有报班学习过美术。当我能自己选择的时候,天然地就喜欢和艺术生在一起玩儿,大概是潜意识的吧。

到了20岁,我慢慢地就开始想要创作。

我非常确定我想要做艺术,是因为我开始思考,我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

想来想去,我可能一直到老,都会是一个特别有生命活力的,像有团火一样燃烧着的老太太。

那么,如果我只有演员一个身份,到80岁的时候,你能拍的东西还是非常少的,没办法满足我的精力消耗。

但是我希望80岁了,我还能做作品,不受地域、年龄限制,一直做下去。

那时候起,就开始决定做艺术,但是有想法和做出来,还是很不一样,大多数时候还是“懒”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外力推我一把。

当时某个品牌在全球邀请了10位艺术家,在他们的经典包袋Baguette上创作,我是他们的“艺术大使”,第一次有机会尝试。

如果只是在包袋上画个涂鸦,实在装不下那么多情绪,便跟欧洲总部提案说要更新想法,没想到对方反馈很积极,一下就同意我做“火箭”。

一个白色的包包,它今天可以飞出火箭,明天它还可以飞出其他的东西,它有无限的可能。这件作品当时位列展场的C位,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艺术家”身份亮相。

从此就决定每年交出一件作品,到现在觉得ok,我每年完成作业了。

2021年做的是《下午茶》,第一次做空间装置。疫情已经是在身边相伴随的常态,个体应该何去何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变得怎样?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勇气,也没有别人能帮自己一把,我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创作的。

一个精致的玻璃盒子,16块透明的钢化玻璃搭成,把10台老式电视机罩起来。观众走进盒子,就像走进甜品店,里面是铺了白桌布的餐台和餐桌,电视机放映的则是我饰演的神秘女郎。

音效设计是这个作品非常重要的部分,不间断地在房间里回响的,是从2014年至今的全球大事件的播报,都是我精心挑选,请了好朋友、电影行业内特别顶尖的声音艺术家李丹峰共同制作完成的。

声音是公放的,而不是通过耳机去聆听,是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公开的,不是个人主动的选择。

整个钢结构,焊接尺寸的设计,需要非常严丝合缝。搭建的时候,发现玻璃的尺寸有问题,中间很大的缝,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马上联系最近的玻璃工厂,单独开炉,单独烧,凌晨2点从苏州运到现场,我就在那儿等。

大部分人是离艺术很远的,哪怕演员行业,很多人连美术馆都没去过,我就在想我做作品的时候,首先希望人们能先留下来,而不是觉得作品它那么晦涩,想了解它的欲望都没有。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关注人。无论做演员还是做艺术,还是生活,人都是最重要的。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处境,我是特别在乎的。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名为“人”的这具皮囊里进行有限的思考吧。

艺术对我来说,既可以让我得到满足,又可以去释放,它就是我人生的一个能量棒。

以前,我是闷着声、不说话地去做事的那种人。2009年,我和娄烨导演去参加戛纳电影节,我都到了戛纳,出现在红毯上,有的人才知道我去了戛纳电影节。

2016年、2018年,我参加了杨福东的两部长片,他毫无疑问是影像艺术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了,我也觉得很幸运,在他身边有过很好的学习。

“火箭”出来的时候,杨福东当时来看,他说“以前只知道谭卓是一个好的演员,但是她很可能以后也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

到第二个作品《下午茶》,他也带了家人去看,感觉到我明显的进步。这些我信任的人发出的声音,给了我认可和鼓舞,带来很大的驱动。

你问我留给自己的时间多不多,其实进了剧组,我就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是一个更好的自己的状态。因为离家远,很多事情你也鞭长莫及。

拍完戏回酒店,边洗澡边放音乐,洗衣服的时候放网课听一会儿,我是那种停不下来的。有时候还会跟大家出去吃垃圾食品,其实我特别喜欢甜食,但是还是要克制,糖葫芦真的太上头了。

虽然看起来挺悠闲,但是其实往后的工作都排得很满了,下一个作品,看起来又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早上一边敷着面膜,一边朋友给我打视频电话聊天,她还说我,真的是一个crazy woman。

我做演员的时候一直都是这种状态,一头扎进角色里,不管在做什么。做作品也是,可能准备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观察,思考,累积,凝结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眼睛、思考的心一直都带在身上,不是说我开始创作了,我才启动它。

但总之都需要一个放松和打开的状态。松弛下来,灵感会突然来自于任何地方,比如在吃一个牛油果的时候。

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对孩子、对母亲有责任,对我演的角色,呈现出去的剧和作品,都有责任。我妈有时候说我,可能有些事情太过于较真了,她就说你要学会放手,我也在调整自己,有些不是很必要的,就节省一些力气,适当做点减法。

进入这个年纪,能感觉到自己和20多岁时明显的变化,以前碰到压力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哭,很崩溃,需要找找我妈寻求帮助,现在抗压能力更强了。

那天我还在想,为什么我现在的状态,看起来没有特别强烈的时候,总是可以很舒缓地按着自己的节奏来,谈笑,睡觉,吃。平常只要不忙的时候也不太宅,是那种要出去晒太阳,要跟自然、跟风在一起的人。

前两天我儿子说,他喜欢的女生类型,就是那种很自然,不怎么刻意打扮,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的,我一听,我说这不是你妈嘛。

在心底里,我可能是一个没有办法让自己舒服下来的人,的确也是一直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心无旁骛的。

到了近年《沉默的真相》《对手》两部大火的悬疑剧,

被网友称赞“成熟女人的韵味,拿捏得太准”。

为演戏,她还学越剧,练钢管舞、拳击,

她有股使不完的往前冲的劲儿,

但她决意把两个身份都立住,

我也要做最潮的奶奶。”

在杭州郊外,剧组的夜场戏开机前1小时,谭卓一袭黑衣,落座镜头前,“我还是喜欢我一身黑”,很自然地调动起现场气氛。瞥见机位的角度不高,她干脆把腿盘起来坐,“拍不到全身对吧,那我就放松一点。”

“真正地去做到张弛有度”,这是2年前,与一条记者的对话中,谭卓对自己的寄语。时隔2年,疫情的阴霾散去,身边共事的人,都纷纷感到她更松弛自如,她自己也这么觉得,“我把自己打得更开了”。

谭卓与自己的作品《无限可能的Baguette》

面对事业,她仍然是一如既往的“一直在往前冲”:演戏,做艺术。

她把这两个跨度挺大的领域,统统称作“做事”,目标淳朴,“既然做了,那就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但也暗藏野心。采访当天正逢亚裔女星杨紫琼斩获奥斯卡,朋友发来杨紫琼的获奖演说,她默默看完,在采访休息的片刻转帖到微博,一边喃喃自语,“会有我的那么一天,你们等着哈哈。”

《Hello!树先生》,她是外冷内热的哑女小梅;《我不是药神》,她是一心救女儿的舞女思慧;《延禧攻略》,她是骄横跋扈却蠢萌的高贵妃……

2021年底播的《对手》,现代谍战剧,她演女特工丁美兮,与同为饰演间谍的郭京飞搭档,演绎“贫穷版史密斯夫妇”。郭京飞形容谭卓,戏里戏外能量十足,就像一个“爆炸的原子弹”。

戏里明明是充满伪装与欺骗的谍战,却处处是真情流露的中年人生百味,邋遢得不修边幅的时候,依然表情细腻。她自己也演得过瘾,话里话外不吝惜对剧本的赞美。

接戏10年,她说还是唯一的标准,那就是剧本好。

今年开春,她正在杭州郊外拍戏。她饰演一名职场“女魔头”,边拍,边给这个角色注入很多自我思考,“你就算演个傻白甜,在职场剧还是悬疑剧,都有不一样的细枝末节的表达。”

过去3年,谭卓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在拍戏的间隙,在硬挤出来的时间里诞生。构思、推翻、定稿、搭建,创作全程都亲力亲为。

从郊区的片场打出过成百上千个对接电话,为了只有四五天展期的一件大型装置,在油罐艺术中心熬了个大夜……那种抠到细节的完美主义,自然而然地从表演,延续到了艺术创作上。

最初激发她艺术创作的,是初临疫情时,想要释放压抑的表达欲,出了第一件作品,便一发不可收,于是为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至少拿出一件作品。

不过回忆起来,她觉得自己其实20多岁起,就一直在想着要“做艺术”,青春期结交的也都是艺术生好友,现在打交道的也多是艺术圈从业者。要不是误打误撞开始拍戏,可能已经早早地走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在油罐艺术中心为自己的作品现场导览

如今在30岁末端,她终于决定以严肃的艺术创

今年3月初,一条与“艺术新人”谭卓,一起打卡了她的最新作品《启示录》。

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画面中是一个虚拟人物,用的就是我的形象。

但这个存在数字时空的虚拟人,又跟正常人形是不一样的,“她”的脸部有很多裂痕纹理,突出电子元件拼接感,“她”的颈部、下肢的关节,都是裸露的机械,就好像是未完成的。

你盯着看会发现,“她”面无表情,不断地重复着同一组打字的动作,大概持续几秒,然后从头开始。

从屏幕的虚拟人出发,连通了3台打印机,经过编程,每隔10分钟就会自动打印,基因链、化学公式,阴阳八卦、金钱、宇宙,打印出来的都是真实世界存在的符号,我刻意挑选了这些没有情感色彩、全球通用的时代标记。

把虚拟和现实连起来看,再加上这个作品的名字《启示录》,我是希望能让观众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产生一些反思,人们这么疯狂地用尽一切力量去追逐的东西,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我们只能是思考者和发问者,真正能影响世界的、富有权力的、站在顶端的那些人,其实是操控着这些“符号”,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我还在里面加入了很多金箔,金子是很稳定的,在时间纵轴上贯穿古今,回应那些代表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

出人意料的是,我儿子先带头把所有带金箔的打印纸,全挑了出来捡走,他说这个是属于我的,我要把我们家的金子都拿回我们家去。

后来不知道观众们是不是都受了他影响,都在那儿挑金箔纸。这都是很有趣的行为的关联。

这次是首届北京双年展的契机,这个单元的策展人朱朱老师,邀请我做一个作品,我当时问他,你是邀请我以什么身份去,是作为公众人物出席,还是什么?

他说,我希望你以艺术家的身份来,带着你的作品来。

创作的那一个多月,非常疯狂,白天拍戏,晚上连轴弄到凌晨四五点钟,脸上都长痘痘,一直掉很多头发,压力特别大,但是特别沉浸。

其实做了很多方案,本来计划直接扫描我这个真人,但是那样我就要离开拍戏的小城,怕我回来又要隔离,耽误剧组,后来就干脆建模,连着改了好几稿。

设计稿从“人”到桌椅的细节打磨

任何修改,虚拟人就要从头来做,而且我连带着桌子椅子的细节都不放过,协助制作的伙伴就一直跟我说,“谭老师,再改要做不完了。”

到了中期汇报,得知我的方案通过了,特别激动,把剧组的大家伙都一起叫出去吃了个饭。

开幕是去年12月31日,我们都如期搭建出来了,我很庆幸让大家提前进场布置,把所有的准备都做在前面,没有因为疫情刚开放受影响。

作为一个艺术新人,这一次我收到了很多正向反馈,很多我先前不认识的艺术界的人联系我,邀请我参加展览,还收到了海外展约。很多人看到我是在持续做艺术,不是脑门一热,不是玩票地弄一次就没有了。

但我一直觉得,在每个人小的时候,艺术是非常贴近人的灵魂的,长大了反而会疏远。小时候我一直在画画,喜欢给娃娃做衣服,画服装设计,还特别喜欢一个建筑玩具,不厌其烦地来回搭建。

有一次参加智力比赛,得了电子琴,我在家很少看电视,只是听到隔壁房间有歌声,我就可以自己把简谱写出来。

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特别地去了解孩子的天赋,我也从来没有报班学习过美术。当我能自己选择的时候,天然地就喜欢和艺术生在一起玩儿,大概是潜意识的吧。

到了20岁,我慢慢地就开始想要创作。

我非常确定我想要做艺术,是因为我开始思考,我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

想来想去,我可能一直到老,都会是一个特别有生命活力的,像有团火一样燃烧着的老太太。

那么,如果我只有演员一个身份,到80岁的时候,你能拍的东西还是非常少的,没办法满足我的精力消耗。

但是我希望80岁了,我还能做作品,不受地域、年龄限制,一直做下去。

那时候起,就开始决定做艺术,但是有想法和做出来,还是很不一样,大多数时候还是“懒”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外力推我一把。

当时某个品牌在全球邀请了10位艺术家,在他们的经典包袋Baguette上创作,我是他们的“艺术大使”,第一次有机会尝试。

如果只是在包袋上画个涂鸦,实在装不下那么多情绪,便跟欧洲总部提案说要更新想法,没想到对方反馈很积极,一下就同意我做“火箭”。

一个白色的包包,它今天可以飞出火箭,明天它还可以飞出其他的东西,它有无限的可能。这件作品当时位列展场的C位,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艺术家”身份亮相。

从此就决定每年交出一件作品,到现在觉得ok,我每年完成作业了。

2021年做的是《下午茶》,第一次做空间装置。疫情已经是在身边相伴随的常态,个体应该何去何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变得怎样?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勇气,也没有别人能帮自己一把,我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创作的。

一个精致的玻璃盒子,16块透明的钢化玻璃搭成,把10台老式电视机罩起来。观众走进盒子,就像走进甜品店,里面是铺了白桌布的餐台和餐桌,电视机放映的则是我饰演的神秘女郎。

音效设计是这个作品非常重要的部分,不间断地在房间里回响的,是从2014年至今的全球大事件的播报,都是我精心挑选,请了好朋友、电影行业内特别顶尖的声音艺术家李丹峰共同制作完成的。

声音是公放的,而不是通过耳机去聆听,是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公开的,不是个人主动的选择。

整个钢结构,焊接尺寸的设计,需要非常严丝合缝。搭建的时候,发现玻璃的尺寸有问题,中间很大的缝,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马上联系最近的玻璃工厂,单独开炉,单独烧,凌晨2点从苏州运到现场,我就在那儿等。

大部分人是离艺术很远的,哪怕演员行业,很多人连美术馆都没去过,我就在想我做作品的时候,首先希望人们能先留下来,而不是觉得作品它那么晦涩,想了解它的欲望都没有。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关注人。无论做演员还是做艺术,还是生活,人都是最重要的。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处境,我是特别在乎的。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名为“人”的这具皮囊里进行有限的思考吧。

艺术对我来说,既可以让我得到满足,又可以去释放,它就是我人生的一个能量棒。

以前,我是闷着声、不说话地去做事的那种人。2009年,我和娄烨导演去参加戛纳电影节,我都到了戛纳,出现在红毯上,有的人才知道我去了戛纳电影节。

2016年、2018年,我参加了杨福东的两部长片,他毫无疑问是影像艺术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了,我也觉得很幸运,在他身边有过很好的学习。

“火箭”出来的时候,杨福东当时来看,他说“以前只知道谭卓是一个好的演员,但是她很可能以后也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

到第二个作品《下午茶》,他也带了家人去看,感觉到我明显的进步。这些我信任的人发出的声音,给了我认可和鼓舞,带来很大的驱动。

你问我留给自己的时间多不多,其实进了剧组,我就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是一个更好的自己的状态。因为离家远,很多事情你也鞭长莫及。

拍完戏回酒店,边洗澡边放音乐,洗衣服的时候放网课听一会儿,我是那种停不下来的。有时候还会跟大家出去吃垃圾食品,其实我特别喜欢甜食,但是还是要克制,糖葫芦真的太上头了。

虽然看起来挺悠闲,但是其实往后的工作都排得很满了,下一个作品,看起来又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早上一边敷着面膜,一边朋友给我打视频电话聊天,她还说我,真的是一个crazy woman。

我做演员的时候一直都是这种状态,一头扎进角色里,不管在做什么。做作品也是,可能准备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观察,思考,累积,凝结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眼睛、思考的心一直都带在身上,不是说我开始创作了,我才启动它。

但总之都需要一个放松和打开的状态。松弛下来,灵感会突然来自于任何地方,比如在吃一个牛油果的时候。

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对孩子、对母亲有责任,对我演的角色,呈现出去的剧和作品,都有责任。我妈有时候说我,可能有些事情太过于较真了,她就说你要学会放手,我也在调整自己,有些不是很必要的,就节省一些力气,适当做点减法。

进入这个年纪,能感觉到自己和20多岁时明显的变化,以前碰到压力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哭,很崩溃,需要找找我妈寻求帮助,现在抗压能力更强了。

那天我还在想,为什么我现在的状态,看起来没有特别强烈的时候,总是可以很舒缓地按着自己的节奏来,谈笑,睡觉,吃。平常只要不忙的时候也不太宅,是那种要出去晒太阳,要跟自然、跟风在一起的人。

前两天我儿子说,他喜欢的女生类型,就是那种很自然,不怎么刻意打扮,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的,我一听,我说这不是你妈嘛。

在心底里,我可能是一个没有办法让自己舒服下来的人,的确也是一直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心无旁骛的。

风神与蒙德任务攻略(蒙德与风神的任务怎么完成)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