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无双在steam里面叫什么(海贼无双4有中文吗)
很多看过《封神演义》的人说这部小说的魔法笔法写得不好。为什么?因为小说中描写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所以这些战争主要是天命和绝交之间的魔法斗法。
再比如:无论是纣王派三十六路西征岐山还是姜子牙带领六十万大军过关斩将,东征朝歌,我们可以看到,商周两大阵营,或者阐截两大阵营只要两军对垒,交战前几乎必有一番正与邪、忠与不忠、有道与无道的对骂和分辩,带有明显的说教色彩,关键还不停地重复,内容几乎没什么区别,几乎是双方每个上阵作战的人必念的开场白,这种笔法显得非常机械和呆板,流于模式就会让人生厌,大大影响了作品的文学艺术性。
但是缺陷归缺陷,难道《封神演义》神魔斗法没有一点写得好的地方吗?当然不能这样绝对的否定。实际上,有很多地方写的也是很精彩的。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十绝阵”“诛仙阵”“万仙阵”这几场截教主动发起的布阵排兵,就写得非常充满想象力,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从截教排阵到阐教破阵,作者巧用道教充满玄妙的术语来形容阵法的高深莫测,利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法器或者饰物,比如说剑、印、符、镜、蟠、璎珞、莲花、庆云、八卦衣等来创造各种各样的法宝。战争变成了一物降一物的斗法。像“诛仙阵”和“万仙阵”,简直就是各路神仙精怪的大聚会,在“诛仙”大战中,阐教、截教、西方教三教汇合,比的就是“斗法”,这跟《三国演义》“斗智”、《水浒传》“斗勇”截然不同,很有吸引力。
但是有人说,这种摆阵斗法的战争叙述总是“我方唱罢你登场”,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线性结构,平铺直叙,缺乏变化,这种套路式的描写令人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其实这也是早期长篇小说从平话、说话这种技艺中脱胎而来的痕迹,实际上《封神演义》在繁多的战争描写中还是有很多精彩笔法的。比如说运用巧妙地穿插避免叙述的单一。
像描写“十绝”大阵,在“风吼阵”就穿插了姜子牙派散宜生、晁田文武二将去借“定风珠”,结果路遇当初反叛纣王的方氏两兄弟,而两兄弟竟然抢了“定风珠”打算回朝歌将功赎罪,又路遇准备归周的殷商大将黄飞虎,在黄飞虎的说服教育下,兄弟俩终于物归原主,并且随黄飞虎归周,结果一进阵营,兄弟俩就被燃灯道人分别派上阵做了炮灰。
再比如阐教攻破第六阵“化血阵”的时候,又穿插了一段闻太师延请赵公明辅佐助阵的情节,从而引出了赵公明的故事。这赵公明一出场也是很厉害的,他的法宝是定海珠和缚龙索,一上阵就打伤了五位上仙,十二上仙都拿他没辙,但最终还是被一位叫“陆压”的散仙用“厌胜术”取了性命。在“红沙阵”的时候,又穿插了赵公明的姊妹三霄娘娘共赴西岐为兄长复仇的情节,甚至还引出了“九曲黄河阵”,将十二上仙以及上仙的弟子们全部陷入阵中,堪称“阵中阵”,把神魔斗法推到了高潮。还有在破最后一阵“红沙阵”时,燃灯道人竟然让“不善武事”的武王先出阵,根据之前的模式都是让小人物先去送死当炮灰,而这里突然一改路数,不禁令人愕然,但是转笔又写武王有“百日之灾”,必须去历劫,然后腾出这“百日”的时间才穿插了“三霄娘娘大摆九曲黄河阵”一事。后才又回到了红沙阵的描写中。所以《封神演义》并非没有变化曲折之笔。
小说非“平铺直叙”,还有“千里伏线,巧设悬念”的笔法。我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空心菜”吧,其实这种菜跟《封神演义》有密切关系,而且跟丞相比干有关系。怎么回事呢?第17回:姜子牙曾做过商的下大夫,因秉公直言被迫害便弃商投周,临行前,他告诉比干,未来将会遭祸,但已写好避祸之简帖放于书房。就此小说按住不表,直到第26回才承接此笔,果然纣王听信狐媚之言要挖比干的七窍玲珑心煎汤,比干得知大难临头,想起当初子牙之言,便找出简帖,而小说并不言写的什么,只写比干速让人将简帖烧了一口喝下,接着就去觐见纣王。然后就写比干怎么大骂纣王荒淫,怎么亲手摘心,怎么疾步速行,赶往北门。这就不禁令人好奇,比干怎么摘心不死?他这是赶着去哪里?直到第27回,作者还不急于揭开谜底,写比干骑马疾驰,见一老妇叫卖无心菜,比干曰:“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对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撞下马来,死于马下,一地鲜血,溅染衣袍。这时才道来:子牙留下简帖,上书符印,让其将符烧灰入水,服于腹中,护其五脏,故能乘马出北门。见卖无心菜的,比干问其因由,若妇人是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读到这里,既惊心动魄又为比干感到惋惜。以后吃空心菜就知道背后还有这么个神奇的传说。
还有像第77回通天教主设置“诛仙阵”,写老子一气化三清,与通天教主交战激烈,就写截教中“内有长耳定光仙暗思:’好一个阐教,来得毕竟正气!”夏然而止,为之后“万仙阵”的关键时刻埋下了一个伏笔。
那么“万仙阵”跟这个“定光仙”有什么联系呢?小说直到第83回才慢慢露出端倪,原来“万仙阵”上通天教主把最后的王牌法宝“六魂幅”交给了长耳定光仙,并嘱咐他在自己与老子、元始天尊、接引道人、准提道人这几个神界大咖交战的时候展开此幅,收走他们的魂魄。那么这个定光仙在关键时刻是怎样做的呢?这些都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读下去,结果是“定光仙”审时度势,临时起意,有了弃邪归正的念头,让通天教主如意算盘落空,最终阐教一举攻破了“万仙阵”。其实佛教确实有个定光佛,而定光佛即弥勒佛。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封神演义》的作者还是非常在意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的,并非文字乏味,情节套路,章法平淡无奇,它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在看似热闹、荒诞的神魔斗法中,实际上还隐含着当时社会中宗教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明代的宗教发展宣扬的是“三教合一”,也就是说三教争胜的历史让教内人士们明白了互相诋毁、相斗相杀是非常不利于各自教派发展的,毕竟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要想图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向官方的、主流的儒家思想靠拢,尤其元明以后,佛教与道教衰落,理学勃兴,因此释道两家就更积极地响应“三教合一”,明代理学、心学,明代的佛教、道教都在积极地推进“三教互补、三教混融”。我们看这部小说也确实存在这样的基调:如第47回“公明辅佐闻太师”中,赵公明对燃灯说道“翠竹黄须白笋芽,儒冠道履白莲花。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元来总一家。”第73回通天教主也曰:“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第65回广成子往西方借法宝,对西方教主云:“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元来是一家。”虽然小说中的“三教”,一会儿是阐、截、人教;一会儿又好像是指阐教、截教和西方教,一会儿是指鸿钧道人门下的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一会儿又是老子、元始天尊和西方教,感觉比较乱,但是影射儒释道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学术界对“封神演义”中的“三教”有很多的论说和考证,虽说法不一,始终也不离儒释道,这里就不细讲了,但是从阐截二教以及西方教内的教主和门人来看,实际上更像是在影射佛道二教。
宗教的混融还表现在用“根行”“道行”来统摄三教,成为三教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根行呢?这个词实际上来自“佛教”,佛教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说,所谓六根清净,行才清净寂静;五根聪慧才能行正道;因此在佛教典籍中,“根性”就是指“真性”,能够保持真性不乱的就是根行深厚。
“道行”呢?东汉时,佛教传入东土,佛教典籍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就被翻译成“道行”,就是“智慧”“出世间之大智慧”的意思。那么,根行有深有浅,根行深的道行深厚行正道,根行浅的道行浅薄行邪道。同时小说又融合道教中“道德”这个关键词,将根行、道行深厚的称为“道德之士”,比如十二上仙以及他们的弟子还有姜尚都被称为“道德之士”。而截教则被称为根行浅薄“全无道德”。由此可见,小说里有浓厚的混融三教的观念。
我们读这部小说,很显然作者是站在道教立场上。根据小说最后姜子牙封神时念元始天尊浩敕,声称:仙凡路迥,非厚培根行岂能通。也就是说“根行”厚薄是成仙或凡俗的标准,接着他说,只有“斩却三尸”“抱真守一”才能成仙道,这又都是道教修仙的术语,结合前面讲的,由此可见这部以道教为主的小说是将佛教和道教义理释在一起作为区分教派性质和成员品质的评判,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释道融合。
但是在这种“三教合一”的大融和之下,根本无法彻底抹平或者说消弹掉佛道之间暗地里的争衡,更何况这样一部以道教色彩为主的通俗文学作品,肯定有拔高、吹捧、崇尚道教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看到“崇道贬佛”的冰山一角。
比如小说中将很多佛教之神,都追述成是道教的根底,把道教写成是佛教的“源”。比如燃灯、文殊、普贤、观音、惧留孙(拘留孙)、韦陀等出自阐教,而阐教的大掌门却是玄都大老爷“老子”。尤其是燃灯,实际上原型就是佛教中的燃灯古佛,即过去佛,但在这部小说中比元始天尊稍逊,因为小说写三霄娘娘设下“九曲黄河阵”,燃灯没法只能向元始天尊求助,当元始天尊现身的时候,注意,写燃灯“秉香,软道(有亡国投降的意思)伏地曰:‘弟子不知大驾来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贬佛意味非常浓厚。
还有截教通天教主的四大弟子中居于首位的“多宝道人”以及“龟灵圣母”实际上就是一只乌龟精,随侍七仙中的“毗芦仙”,乌云仙、灵牙仙、虹首仙、长耳定光仙都是在与阐教交战中,被西方教主接引到了西方,用小说中的话就是“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
小说中明确说:多宝道人是截教门中根行差,被西方教主收走是从今弃邪归正道,又说他是多宝西方拜释迦,尤其写他与广成子交战时,称“广成不老神仙体”,叙述口气,云泥自现;写毗芦仙最终归西方教主,后成为毗芦佛,此是千年后才见佛光。对佛教中的诸佛来处竟然描写得如此尴尬不堪,竟然都是“弃邪归正”,如此出言不逊,把佛教的清净庄严解构得支离破碎。
小说不仅直接引用佛教中为人熟悉的人物原型为创作所用,甚至随意点染丑化及恶化佛教诸神。比如佛教中的护法神——四大天王,被描写成封营中驻守莴萌关的魔家四将,此魔家四将实际上乃佛教中大名鼎鼎的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但在《封神演义》中,四大天王,助讨为虐,成了抗阻武王大军的顽凶,四弟兄战死后,被姜子牙“敕封尔为四大天王之职,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勇猛威武的佛教护法天神,被描写得如此凶恶不堪,不知悔改,死后被姜子牙封的四大天王之职,这种游戏笔法的背后显然蕴有贬低的意味。
最有意思的是“黄龙真人”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佛道争衡”的一个符号型的人物。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阐教玉虚门下的十二大弟子,不仅在仙班中地位尊崇,而且个个法力无边、法宝神奇,他们是阐截之战中的先锋和主将。但是其中的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则不太一样,在十二上仙中属他最狼狈尴尬。我们看:“十绝阵”上,他第一次出阵,就被赵公明用缚龙索赁空拿去,而且被高高地吊在幡旗杆子上,泥丸宫上还用符印压住元神,“泥丸宫”是道教对头顶穴位的叫法,有的说在头顶正中央处,又叫“百会穴”,就是百脉交会处,还贴了符印。这在十二上仙中除了“黄龙真人”没人受过如此欺辱。阐教师徒们想法解救,最终还是被师侄杨哉救出脱身。这就暗含了一笔,救他都不需上仙出马,一个小辈就把他给救了,这就很尬了。
这还没完,接着“万仙阵”黄龙真人又是头一个与截教中一个叫马遂的对阵,马遂是通天教主随侍七仙之一,有意思的是,另外六仙最后都被西方教主所收,也就是归于佛教,唯独这个马遂是“封神”上无名,就这个马遂用了一个金箍,就把黄龙真人的头箍住了,真人头痛难忍,众仙七手八脚帮他怎么也卸不下来,只箍得三昧真火从眼中冒出,把黄龙真人折磨得丢尽颜面,最终元始天尊替他除去金箍。这个马遂仅跑了个龙套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场景是不是也蛮熟悉的,孙悟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也是因为头上被套了个金箍。为什么作者把黄龙真人写得如此狼狈不堪呢?黄龙真人究竟有何玄机?
实际上黄龙真人这个形象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在宋代的时候,就有好事之徒利用吕洞宾和黄龙禅师的恩怨来影射佛道争胜。随后“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不断被佛门和道门改编,就形成了一个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系统,佛教就声称吕洞宾和黄龙禅师斗法,败得很狼狈,最后被黄龙禅师度脱,把全真道祖师吕洞宾改造成了佛教禅宗的法嗣。像南宋时期佛教的《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佛祖统记》对这个故事均有详细的记载,攻击性很明显的。明代冯梦龙的话本小说《醒世恒言》中有“吕纯阳飞剑斩黄龙”就属于此类贬道的黄龙故事系统。
道教徒难以接受这种挑衅,于是在因袭情节框架的基础上对这个佛教立场的故事进行了改造。如收在正统道藏中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里就直接此责“以帝君飞剑斩黄龙,蠢哉”,并说“吕祖师度有德僧十余人,皆实事。(出家人不打逛语)我们道教传教从不彰耀夸矜,那故事纯属别有用心之人,巧撰遮掩”;还有碑记《吕真人神碑记》、元明杂剧《吕纯阳点化度黄龙》,其内容都是让吕洞宾在争斗中反败为胜,把黄龙禅师给度脱皈依了道教,从而强化道教内涵,建构了道教自己的宗教神话。
由此可见,黄龙已成为蕴含佛道争衡的一个符号,显然作者深知黄龙的渊源,对这场宗教之间的冲突应该很清楚,因此在作品中塑造黄龙真人是有深意的一笔。同时,由这一困辱黄龙的情节也可以判断出作者的宗教倾向,他创造黄龙真人的形象显然也是借此来宣泄对佛教的损抑,自尊道教。
那么,分析了这么多“贬佛”的内容,是不是小说秉持的就是“尊道”的宗教情感呢?我们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也未必。小说中实际上也涉及了大量“贬道”的内容。
前面我们讲了,小说中的“三教”是比较混乱的,其中有一种是鸿钧道人门下三个弟子即“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为三教教主,而“鸿钧”这个词在道教典籍中类似于“化育万物之太空或大道”,在小说中虚构成了三教师尊。显然截教也应该同源于道。
而被封神的,小说中交代得很清楚: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也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
成神道的都是些什么资质呢?元始天尊说了“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在“万仙阵”上,元始天尊就评判了截教门中“并无一人有根行之士,俱是无福修为”。一言以蔽之,截教是邪教,全是邪神。而通天教主也很清楚:截教的大多根行浅薄,封神榜上挂名的占很大比例,因此他嘱咐门徒弟子“紧闭洞口,静诵‘黄庭’”,就是在家呆着好好修炼,好好学习,别出去惹祸上身。但是截教教主不善管理,内部员工都不怎么听老板的话,这些弟子们不仅惹是生非,最后把他们的教主,也给挑峻出宫,引发出了“万仙阵”上的屠神大战!果然在这场保商拒周的战争中,截教绝大多数都阵亡之后被封神。
我们看所封之神有什么呀?365位八部正神中,诸如:灵霄殿四将、天罡地煞星、五斗、北极、北斗星君、雷部正神(金鳌岛十天君)、瘟神、痘神、财神、太岁神、三霄娘娘等等,这些神绝大多数都在道教神谱之中。因此也证明了我前面讲的截教与阐教一样都是同源于道教。
虽然阐截同属道教,但是显然阐教是道教清流,是正教,我们看十二上仙和七位肉身成圣者中的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清虚道德真君都是道教神谱中的大咖,灵宝大法师显然源自道教三清里的上清灵宝天尊。还有在道教神仙信仰中影响很大的炳灵公,一般我们在道教的庙观中都能看到,就是小说中道德真君的弟子黄天化,也是阐教的。
还有杨哉,这个形象是由道教“灌口二郎神”演化而来的,但是“二郎神”的形成在道教有些复杂,因为“灌口二郎神”有两个影响很大,一个是斩杀恶龙的叫赵昱,还有个都江堰治水的李冰之子李二郎,经历了金、南宋、元的发展演变,又出现了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杨哉,甚至取代了前两个二郎神,由于《封神演义》的传播,杨哉就成了二郎神的不二人选。如今正在热播的《封神榜》更是把故事改编成以杨哉为主角,演变成杨哉和姐己的虐恋故事,这简直太离谱了。但是不管怎么改变,杨哉都还是一个秉持正义的神仙。还有,道教神谱里确实有个叫李靖的,只是随着发展演变,就将李靖与佛教中的托塔天王毗沙门合二为一了。
那么,《封神演义》中的阐教和截教都是指道教,为什么有正邪之分呢?有学者认为,阐教实际上是指代“全真道”,截教是指代“正一道”,因此这是影射教派之争。
我们在座的,如果对道教史熟悉的,应该知道,正一道是道教中历史比较悠久的教派,它是从汉代“五斗米”道衍变而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天师道”,元代的时候改称“正一道”,正一道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很多符篆派(上清、灵宝、净明)的教派,主要从事斋酿符咒、祈雨驱鬼,神仙法术、成仙不死之说,因此一直受到帝王的尊崇,被指定统领天下道派。元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随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展到了明代的时候,道教实际上就是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教派。
全真教实际上属于内丹派,“全真”就是保全真性。保持清净心,不染心,认为修生必须先养性,全真教将身体为炉鼎,以神、气、精为药,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方能不死,真正的永生。由此可见,全真教强调的是精神不死,而非肉体不朽。全真教修炼的“内丹”就是炼精和气,成神胎、“圣胎”或“胎仙”。全真教最常见的术语是“五气朝元,三阳(三花)聚顶”,五气就是五脏之气,三花就是精气神,全真教认为这样才能结胎仙,也就是成仙了道。我统计全真七子的作品集竟然有61处提到“胎仙”,其中王重阳和马丹阳提到的最多。马丹阳写的词中有一句:“保护灵胎,直待灵珠变个孩。赴蓬莱。”大家看多么像“哪吧”的身世。其实,小说中写阐教上仙有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全真教的明显痕迹,比如韵词常常包含“产胎仙”“结胎仙”的全真术语。再比如写三霄娘娘布的“九曲黄河阵”,将元始天尊门下十二弟子全部收去,元始天尊就说:“今日诸弟子削了顶上三花,消了胸中五气,遭逢劫数,自是难逃。”还有韦护自称全真客,李靖是自幼访道修真。而且云中子自称终南山炼气士,其弟子雷震子是终南密授神仙术,广成子自称在终南遇圣人,其实,终南山是全真道祖庭所在地。
另外,《黄庭经》是全真教的重要经典,《金莲正宗记》中全真五祖中的吕洞宾、刘海蜂,还有全真七子中的王重阳、马丹阳、刘长生、郝大通都是诵读《黄庭经》,全真七子中提到“黄庭”有22处。《封神演义》中的主角姜太公就自称:日诵“黄庭”,悟道修真。炼性修真,在写十二上仙准备对阵“万仙阵”的时候,韵词中写道:“今日之会,正完其一千五百年之劫数。”正是:元满皈依从正道,静心定性诵“黄庭”。
我们再举个比较形象生动的例子:小说写散仙陆压,虽然没说他属于阐教,但他一直都帮阐教,非常神秘也非常厉害。写他出场,总是逍遥自在唱着歌,其中唱过:“袍袖展,乾坤大;杖头挑,日月明。只有一粒丹成。”而这几句分别是化自全真道士的诗词,“袍袖展,乾坤大”化自金朝全真道士《晋真人语录》“舞袍袖、乾坤恨窄”;“杖头挑,日月明”化自马丹阳“明月杖头挑”(神游八荒);“只有一粒丹成”,马丹阳则有“一粒丹成,便收归碧落”;王重阳有“一粒丹成,神游八表”。由此可见,阐教就是指代全真教。
那么,明代中期的道教,尤其是正一道,因为受到帝王的信崇,我们知道嘉靖皇帝就是一个道教皇帝,专事斋醮、祈求长生,所以一些攀附权贵的道士为取悦统治者,进献符篆秘方,炼制长生药,因此受到尊崇。但他们干涉政治,蛊惑帝王不事朝政,令帝王更加昏庸。由此可见道教内部的贪名逐利,无所顾忌,腐化堕落。尤其随着“三教合一”宗教思想的倡导,无论佛道都日趋世俗化,道教除了正一道,就连全真道内部也一样有腐化堕落的现象。因此我们看小说中截教的赵公明也诵《黄庭》,也炼五气三阳。而到处搬弄是非、逆天而行的申公豹就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是姜子牙的同门师兄弟,显然是暗示全真道内部的邪徒败类。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宗教情感很明确,最起码作者对全真教是不反感的,而对正一教则明显有批判的态度在其中。实际上无论哪个教派,都会存在一些品行不端、自甘堕落的教门败类或者是道行不坚定的修行者。显然作者把对当时社会中那些以邪妄之术“上惑圣聪,下逛愚俗”的宗教生态的批判渗透在了小说描写中。
也正因为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和逐渐衰落,才导致了作品中出现普遍的解构宗教庄严的游戏笔法。像燃灯道人骑的梅花鹿被赵公明剪成两段;鸿钧教训门下三大教主发动内江,给每人递了一粒药丸命其吞下,并恐吓如果不听话再打架,就药发身死;还有哪吋按住龙王不仅揭龙麟还口中喊着“你叫,你叫,我便打死你这老泥鳅也无甚大事!”还有不时穿插哪呋和黄天化一对少年英雄之间的拌嘴吵架,这些都写得很滑稽荒诞,神仙们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们被拉下庄严神圣的神坛,也有无助、任性、烦恼的时刻。
其实《封神演义》形成之前有一部中篇小说《武王伐纣平话》,跟这部长篇小说很不一样,但是《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根据此改编的,像这样的改编,作者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轻松诙谐的描写中渗透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以及社会思潮的反映,蕴含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而我们今天很多对古代经典改编的影视剧,只注重娱乐性,缺少跟现实社会接轨的内涵,播完就完了,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成为经典,我们20世纪80年代播放的几部经典至今仍是经典,不断播放,因为这电视剧尊重经典,可是现在的影视剧把经典改编得面目全非,所以要了解经典必须去看原著元典。最后我简单讲一下对这部小说思想内涵的解读,一部有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无论在任何时代,总能给人带来启发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