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轩辕录 攻略(豪华曹魏传内购神器)
三国帝王中,在位时间最短的是刘备(在位3年),在位时间最长的则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在位41年)。
魏武帝曹操当排第一,汉昭烈帝刘备可排第二,吴大帝孙权可排第三,魏文帝曹丕排第四,魏明帝曹睿排第五。
刘邦及其家族后代先后建立了6个朝代,包括西汉(前202/8)、玄汉(23-25)、建世政权(25-27)、东汉(25-220)、蜀汉(221-263)和刘宋(420-479)。
前5个刘氏政权时间上几乎相连,从西汉建立到蜀汉灭亡,霸屏450余年的时间。而自诩西汉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之弟)21世孙的刘裕建立刘宋已是在近160年之后了。
一、人心不古。刘备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建蜀汉,而刘裕的时代已距蜀汉灭亡超过150年,距西汉、东汉灭亡时间更久,人心思汉的情况和理念已经比较淡薄;
二、世系不正。刘备建蜀汉是仗着自己是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裕毕竟不是刘邦的直系后裔,而是刘邦弟弟的后代。刘裕用汉作为国号,起到宣传作用的刘邦并不是其老祖宗,易被人诟病,而且刘裕本人怕是对汉室复兴的念头也比较淡薄;
三、负资产。两晋交替之际已经有匈奴汉和成汉这两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了,尤其是匈奴人在灭亡西晋期间,以“汉”为旗号在北方各地烧杀劫掠,名声不好,国运也不昌,不利收买人心;
四、正统性。曹魏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抛出“代汉者,当涂高也”,而当时的北魏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承认曹魏的法统,称晋为伪政权。如果刘裕以“汉”为国号,未免显得是自找晦气;
五、尊重传统。刘邦受封汉中王,开国称汉;曹丕受封魏王,国号称魏;司马炎受封晋王,国号称晋。而刘裕代晋称帝前受封宋王,国号称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魏、蜀、吴三国的实控区域来看,曹魏优势突出,蜀汉和东吴想一统天下确实很难。
单从立体地形上看,曹魏确实有一统三国的底气和实力在!
你的姓氏被改过吗?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姓氏。
但是在历史上,却有许多姓曾经被改过。
那么今天的节目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历史上曾经被改过的姓氏,看看有没有你的呢?
历史上改姓最多的当属姬姓。
如今姓姬的人并不多,姬姓的由来呢是上古时期的轩辕黄帝。
在三皇五帝当中,地库颛顼接性剂由此可以看出,机性的势力在上古时代非常之大。
随着周的实力增大,畸形的影响力也愈加广泛。
在周武王姬发分封诸侯的时候,共有五十三个国家获得了姬姓,而姬姓就成了最广泛的姓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性者逐渐减少,而从机性演化而来的信则越来越多。像李扬州、吴郑、王弩、曹魏都是从机性演化而来的。
根据百家姓的统计,在五百多个姓氏当中,有一半以上的出自姬姓。
而银杏紧跟姬杏之后,说到银杏,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嬴政。他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
但其实啊嬴这个姓在秦始皇之前就非常显赫了。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博弈因在当年帮助舜帝驯服百兽而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刺进营。
但是后来由于秦的专制,导致了陈胜吴广之乱,后来又有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大秦覆灭,银杏也逐渐没落。
加之各种政治人物和史学家都在极力的贬低银杏,银杏也成了众矢之的。
为了免受迫害,许多银杏的人也被迫改了姓。
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四千多人幸运。而秦皇连、徐江、赵良马这些姓氏都是由银杏衍生而来的。
除了这种由世家大姓改姓而来的情景之外,古代受君主赐姓而改姓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唐开国功臣徐世纪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旗下西洋的郑和本来姓马,后来被明成祖朱棣四姓为证。
除了具有奖赏性质的四性之外,不少人是因为获罪被逼改性一时惩戒。
比如晋朝司马宗因造反获罪,全族被流放并改姓为马。
要论历史上最爱改他人姓氏的当属武则天了。
他继位以后,将王皇后改姓蟒蛇的蟒将曾与他争宠的唐高宗宠妃改姓为枭雄的枭。
把起兵反抗的李唐宗室改姓为一种剧毒之蛇。悔。
还有一种感性的情况是,必皇帝之会。
比后晋高祖石敬瑭之会将敬信改为其部首狗。
还有如今的邱姓,本来是没有右耳旁的,是在雍正时,未必孔子孔丘之会而改姓为。如今的邱。!@爱你的榴莲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还有为简化而改姓的,比如复姓改单姓。
向钟离改姓为忠。司寇改姓为寇,司马改姓为司宗伯改姓为宗。欧阳改姓为欧。
最为著名的当属北孝文帝改革,他明令改姓,将整个鲜卑族的姓氏全改为汉姓。
比如黄姓拓跋改姓为元伯,路姑改姓为路,贺赖氏改姓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浴池改姓魏。
还有像清朝的爱新觉罗氏不少都改姓的金霍#知识分享官#泓,叶赫那拉氏改姓为那等等。
那了解了这么多被改过的姓氏,不知道其中有没有你的姓呢?
东汉末年三大名将之一的皇甫嵩,在平定黄巾起义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出场的戏份。在此之后,他一直被政治洪流裹挟着随波逐流,最后郁郁而终。
而地位比他更低、名气比他更小的董卓、公孙瓒等人,却在后来的乱世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皇甫嵩如此匆忙谢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皇甫嵩的叔叔叫做皇甫规,是东汉末年凉州三明之一。所谓的凉州三明,其实就是东汉末年时期,抗击凉州地区羌族叛乱,作战最为得力的三位天下名将。
虽然他们在凉州地区威风八面,打个喷嚏都能够让少数民族瑟瑟发抖。但是到了世家多如狗,高官遍地走的首都洛阳城,凉州三明的名头一文不值。
东汉13州,凉州是被辜负得最深的一个州。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农业产出本来就不多。在过去,这个地区的繁荣一直都是依靠着丝绸之路来维系。
这叛乱一闹,丝绸之路也就断了。丝绸之路一断,这个地方就更加贫穷,越贫穷就越是要造反,越是要造反,就越是贫穷。
当地人把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资源,都用在了武装身体上面。如此一来,就没有多少资源能够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这就导致他们在以文化水平选拔官员的东汉政府里头,能够说得上话的本地人越来越少,国家能够向他们倾斜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甚至一度朝廷上还有一种声音,要放弃整个凉州。
当时整个凉州从上到下,都被排斥出了帝国的上层社交圈子之外。而能够重新融入上层圈子,则是整个凉州豪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记住,他们是豪强,不是世家大族。豪强只是山西煤老板,只能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在朝廷里是没人的。而世家大族则是世世代代,都有人在中央朝廷做官。
举个例子,当时宦官势力和世家大族的斗争,宦官势力屡屡占据上风,世家大族则成为了受迫害的对象。但是当时这帮人掌握了社会舆论,凡是被宦官集团迫害的人,都会被他们塑造成反抗恶势力的英雄。
当时凉州三明之一的张焕,主动上书去挑衅宦官:说我也是士人集团的一员,你们迫害我吧。结果连宦官都懒得搭理他,你小子根本就不够分量,可见当时凉州人混到了什么地步。
皇甫嵩的家族是当时凉州地区,仅有的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当时帝国上层圈子认同的家族。在凉州地区,这简直就是蝎子拉屎独一份。所以,对于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成就,皇甫嵩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因为书生寒窗十年,功名在身,来之不易。你真是要他们舍弃过去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横下一条心去造反,那是很不容易的。
皇甫嵩就是这样一个书生,他们的家族几代人辛苦得来的认同,成为了他身上不可承受之重。
在乱世来临的时候,兵马钱粮才是王道。过去的统治阶级都要自身难保,他们的认同又值什么钱呢?但是,皇甫嵩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平定黄巾之乱的时候。当时凉州老家有一个名字叫做阎忠的人过来找他,这个阎忠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毒士贾诩的老师。
阎老师过来告诉他:“现在黄巾造反大汉的主力部队全都在你手上,身后的洛阳城对你毫无防备。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朝廷向来都说咱们凉州人不厚道。你现在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回到朝廷难免要被架空。不如干脆举旗造反,自立为王。”
如果当时皇甫嵩真的听从了他的建议,那就没有后来董卓的什么事情了。
皇甫嵩听了之后。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空话,什么他是大汉的忠臣啊,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大汉,现在造反没有好下场之类的。
其实说到底,还是放不下。果不其然,等到他回朝之后,朝廷马上就把他给架空了。权力名位可以牢笼志士,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他又做了一件事情,导致大汉江山的衰落不可挽回。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代有一个18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好戏。当时诸侯联军的实力分布是这样的:
以洛阳城为中心,在洛阳城北边,黄河以北的孟津、河内一带,由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指挥军队进攻;
在洛阳城的东边,曹操、张邈、孔融等人组成东部联军屯兵酸枣。
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对洛阳实行包抄。那为什么他们没有在西面进行包围式,是要对董卓网开一面吗?
并不是!当时洛阳城的西面,就是今天的西安地区。这是西汉王朝的旧都,当时负责看守这一块地方的,就是京兆尹盖勋跟这个皇甫嵩。当时听说关东诸侯联军之后,盖勋就劝说皇甫嵩一起起兵。
这个时候,董卓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董卓集团很明白,这盘棋的关键就在于皇甫嵩的态度。
如果皇甫嵩放弃起兵造反,那么董卓集团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可攻,退可守。就算万一在洛阳这边失败,还能够退往关中。到时候有潼关天险,关东联军也无可奈何。
所以,董卓派了朝廷的使者去见皇甫嵩,给他升官加爵,让他回到洛阳。结果,皇甫嵩收到圣旨,就乖乖地收拾包袱上路,因为他害怕董卓会用朝廷的名义把他打成乱臣贼子。
自此以后,这头汉末猛虎彻底被关进了牢笼,再也伸展生长爪牙,可悲可叹啊。
曹操手下的谋士太多,如此的人才格局是蜀汉和东吴所不能比的。
其中9位骨干谋士都可谓“世之奇士”,如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曹操的“谋主”荀攸,曹操之“奇佐”郭嘉,他们为曹魏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
曹操与刘备生平大事记,看看二人在相同的年龄里都做了哪些事?
虽然曹操最后未能开朝立国,但其文治武功却远胜刘备和孙权。
琅琊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影响很大,魏蜀吴三国庙堂皆有诸葛家族的人在,可谓多方押宝,分散风险。
诸葛亮在蜀汉官居丞相,诸葛瑾在东吴官居大将军,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后代也有多人在西晋、东晋朝堂为高官。
东汉末年,不少刘氏宗亲都手握重兵。他们中既有割据一方的诸侯,如刘虞(幽州牧)、刘焉及刘璋父子(益州牧)、刘表(荆州牧)、刘岱(兖州刺史)、刘繇(扬州刺史);也有投入曹操麾下的,如刘晔、刘放;而反曹的势力则以刘备为主。
可怜的汉献帝,这么多的刘氏宗亲却散沙一盘,最后也未能救得了东汉王朝。
唯有刘备立志坚持反曹到底,最后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建立了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
耿家脸谱的美、俊、奇、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已成为兰州的一种街巷文化,是兰州的一枝民间艺术奇葩。
耿家脸谱传世的虽说是只有204帧,但从目前见到的耿家脸谱来看,脸谱形象繁杂多样,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从上古神话时代到清代,都有代表时代特征的脸谱传世。这些脸谱,可归纳三大类别:一是民间神话宗教中的人物;二是历代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人物;三是传统兰州秦腔和兰州社火中的人物。
民间神话宗教中的人物。兰州秦腔尚武的习俗,将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特别是《封神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搬上舞台,演绎出许多人物形象,绘制出特别经典脸谱。如象盘古、伏羲、苍颉、轩辕、青龙、白虎、王灵官、玄武、刘海等;《封神演义》以及兰州社火中的人物,如元始天尊、太乙真人、燃灯、广成子、姜子牙、托塔天王、那吒、黄飞虎、杨任、赵公明、方弼、闻太师、马元、崇侯虎、崇黑虎、辛环、张奎等;历代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如象孔子、秦始皇、古冶子、屠岸贾、马武、姚期、曹操、曹洪、关羽、张飞、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王彦章、包公、王朝、马汉、孟良、焦赞、金兀术、方腊、武松、鲁智深、孙悟空、猪八戒、龙王、常遇春、沉香、艾谦、徐彦章等。
刘邦到底有多厉害,让不可一世的奴隶皇帝石勒佩服得五体投地。
石勒,羯族人,奴隶,没有文化。西晋乱世时,以枭雄之姿,打遍天下无敌手,灭前赵,统一北方,成为后赵的开国皇帝。
石勒以一奴隶身份起家,剪灭北方群雄,当上了后赵皇帝,当然有狂的资本了。此刻,他问身边的大臣徐光,我与历史上的皇帝相比谁更厉害?
石勒狂妄是狂妄,却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说,如果我遇到刘邦的话,我只能拱手跟随,可以和刘邦手下韩信,彭越争高下;遇到刘秀的话,可以与其并驾争雄,鹿死谁手,尚末可知。为人当光明磊落,岂能像曹孟德父子,司马懿父子,欺人寡妇幼子,狐媚谋夺天下。我应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岂敢与轩辕皇帝相比。
从石勒的话中,他对曹操,司马懿是不屑一顾的,对刘秀也不服,而是对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做他的小弟。
刘邦以一亭长起事,无任何背景势力,起点低。石勒是奴隶,刘邦起点比石勒略高一点,俩人都是没有爹可拼的人。而刘邦拥有整个天下,石勒只拥有半个天下。石勒焉能不服。
刘邦争天下时,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项羽,刘邦最后能将对手击败。而石勒争天下并没有遇到像项羽这样强大的对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里得到一本神秘的上古兵书,用心研读几年,才掌握其中奥妙。
张良曾找过很多人谈过这部兵书的韬略,而这些人却一脸懵逼。而和刘邦说起时,刘邦一点就通。张良大喜,于是就尽心辅佐刘邦。
韩信打下齐国,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只想封他为代理齐王,张良偷偷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猛然醒悟,立马改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死心踏地效忠刘邦。
刘邦悟性之高,石勒也是甘拜下风的。
陈平说,项羽不相信我,不重用我,我才离开了他,我听人说大王招揽谋士,我就跟随你。我刚来,没有钱,不接受贿赂就不好开展工作。假如大王相信我的谋划,就信任我,如果我的谋划不成的话,我把金子如数退还。
刘邦听完后,便相信了陈平,重用陈平,还一下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其使用,不问出入。陈平用金子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等人的关系,让其失去了辅佐之士。陈平还为刘邦六出奇计,力挽狂澜。
刘邦刚开始时认为儒生是无用的,骂他们是腐儒,甚至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壶用。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不动声色,不断推荐很多纠纠武夫给刘邦,这些武人打仗勇猛,立下战功。刘邦大为高兴,对叔孙通不得不高看一眼。
刘邦召开朝会,手下的功臣乱哄哄的一片,讨论事情不是动口而是动手。有相互撕扯的,有拔剑砍柱子的。
这还开什么会嘛?刘邦心中郁闷,又无可奈何。
叔孙通等的就是这个时刻。他便向刘邦献策,要制定一套标准的行为礼义约束众大臣。刘邦说,好好,你就去办吧。
于是叔孙通按儒家的礼义制定了官员的行为规范,比如见到皇帝要跪拜,下级见到上级要拱手致礼。
第二次开朝会,大臣们鱼贯而入,恭恭敬敬地向刘邦行跪拜大礼,然后文武大臣列队肃立堂下,安安静静地倾听皇帝宣讲。有事要奏的大臣,得走出队列,先向皇帝参拜后再发言。这就是我们在话本小说里经常看到的“出班奏曰”的场景,自刘邦时始。
刘邦感叹,这才是当皇帝应有样子。从而意识到儒学在政治上的意义和作用,还特地去山东祭祀了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祭祀孔子的第一人。在刘邦的影响下,儒学经典在西汉初期拥有一席之地。
石勒虽是文盲,不识字,但经常让人读《汉书》给他听,是知道刘邦如何从鄙视儒生到尊重儒生巨大反差过程的。
于是在他统治下的后赵,他重用读书的汉人,尊崇儒家的礼义,从而得到了汉人读书仕子的拥护。他对治下百姓,不管是羯族人,还是还汉人,都实行轻徭薄赋。
从石勒的一系列治国措施看,石勒不仅仅是口头上崇拜刘邦,在内心上也把刘邦当作偶像,并付诸在实际行动中。
下午去散步,没想到,我家老三萍的手机丢失了。虽说走了9055步,可心情却被丢失的手机破坏了。一下午整个都是在来来回回找手机,折腾了半天,累得腿疼终没找到,您说气人不?
下午三点我家老三萍微信约我出去散步,本来跟我说好去火车站北边的乡间小路转转,那里远离街道和公路,比较安静,而且四周都是绿油油的麦田,景色也不错,非常适合散步。
下了楼,我径直往北而去,与她在约好的地方碰头。正走着,微信铃声响了,我一看是萍打的,急忙接起,原来她要改变线路,说还有两个伴敏和香一起散步,她们要去镇政府旁边的轩辕广场,说那里有跳广场舞的,回来顺便到街上取个快递。少数服从多数,我只好跟着她们走了。
到了小广场,根本没有人跳舞,只有三三两两带小孩的奶奶或爷爷在健身器材那里玩。几个人正犹豫着往哪里走,我提议要么去霞家吧,她家在苏河小区。正说着忽然看见广场北头出口过来一个人,这人不是别人,正好是霞。
她也看见了我们,敏大声喊着霞,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啊。香问霞,今咋没人跳舞?霞拿出手机看了一下微信群,才知道人家改地点了,在苏河村西边沟里的小广场跳呢。看来她们经常来这里跳舞,要不怎么会有微信舞蹈群?
我们决定去那里看看,大约还得走二里多路。由于正好是面朝西走,太阳迎面晒着,感觉有点燥,我把外衣扒拉到胳膊肘处凉快凉快。萍说她也有点热,就拉开了棉卫衣的拉链散散热气。敏穿着风衣,香和霞都穿着小棉袄,她们说不感觉有多热啊。
就因为热,拉开拉链的萍,她的手机竟然不翼而飞了。发现丢手机时,我们已经走了一里多路,到了苏河村边。萍是无意间摸口袋发现手机不见的,她说裤兜里、上衣口袋里都没有。
敏她们几个说不会是你没带手机吧,我肯定说她带了,我俩刚开始还通话来着。霞说,那赶紧回去找吧,别愣了。萍反身往来时的路跑去。此时,我们都没有心情再去什么广场跳舞了,跟她一路返回找手机而去。
路上行人不断,萍见人就问有没有捡到一个手机,问到的人都说没有。我们拨打萍的手机号码,一直是通的状态,就是没人接,发微信视频,闪接了一下,就挂断了,看来是没有希望了。
我们去街上派出所寻求帮助,看能不能从监控里发现蛛丝马迹,民警很热心,但监控不给力,结果大失所望。我们问能不能定位找到,民警说他们不会,应该去售卖手机的店铺里看看。
我们只好去萍买手机的移动营业厅去看看能不能帮上忙。到了店里,营业员问萍:你的手机开定位没?手机号码设置应急关联号码没?如果开启了这些功能,就可以定位到。萍说,定位开了,关联号码好像没有。营业员说那就没办法了。我们无奈地离开了移动营业厅。
在找手机期间,萍让我去我原来工作的学校查监控,看是否掉落在学校大门口。我说不可能,咱们经过学校大门口时,我碰见了一个以前的同事,说了几句话,你们几个在一起,如果掉了,大家都能看见。况且,学校大门口的监控,包括全镇所有路口的监控,派出所全能看到。如果在派出所没有查看到,那就没有必要查了。
说实话,不是我不想给她帮忙,而是我已经退休了,不想去学校打扰人家的工作。刚才我们路过学校门口时,看到学校正在组织课外活动,有那么多学生要管理,老师们都很忙,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而影响学习整体工作。
看到我不愿去学校查监控,萍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我知道她心情一定不好受,是啊,谁想丢东西呢?我也不想再解释那么多,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只是开导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手机想让你换新的了。萍无奈地笑了笑。
回去的路上,她说有个快递怕取不出来,因为手机丢了,取货码忘了是多少。我说我陪你去吧,到那里给人家说说好话。到了邮政快递处,我们说了实情,快递员查了一下取货码,找到一个小纸箱递到她手上。我们说了谢谢,拿着东西默默朝家的方向走去。
晚饭后,萍用微信语音告诉我她又买了新手机,整了新号码,关联上了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她的心终于放下了。也真是,现在的手机不只是通个话而已,它担负的功能太多了,有太多的个人隐私和利益,丢了确实有点麻烦。
看来,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应处处小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快乐过好每一天。
大家都知道南宋共历9帝,南宋高宗无子,后禅位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其实,宋高宗的亲儿子赵旉也当过皇帝,南宋应该有10位皇帝。
1127年,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不久,赵构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儿子赵旉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封为魏国公。
赵构即位后,在投降派鼓动下放弃中原准备南撤,但在主战派丞相李纲的反对下作罢。不久李纲被罢免,赵构等人开始南撤扬州。1129年,金兵南下,赵构的宠臣枢密使王渊建议赵构以巡视为名从扬州经镇江再撤到杭州,王渊负责断后。不过贪恋钱财的王渊在撤退时把战船用来装运自己搜刮的钱财,导致诸多官兵及战马失陷敌营。
当时,在杭州护卫的只有扈从统制苗傅,韩世忠、刘光世等朝廷将领都在分守外地。
王渊事发后被赵构免了枢密使,但因为结交宦官并没有被严厉处分,这使得很多军官和大臣不满。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密谋,决定杀王渊,除宦官,以王渊结交宦官谋反为名将其杀害。
苗刘兵变后,二人要求当时的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赵构退位,立当时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为帝,并改年号为“明受”。
在外的将领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得知后率兵勤王,苗刘二人见大势已去,便重新拥立赵构复辟,赵旉被立为皇太子。不过赵旉不久便因受到惊吓病情加重而亡,年仅三岁。
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被叛臣拥立为帝仅26天,他便是史书上不被承认的“宋简宗”,也就是那位“元懿太子”。
所以,严格来说,南宋其实是有10位皇帝,只是这位“宋简宗”在位时间太短,且“得位不正”(叛军拥立),所以才不被正史所承认。
二十四史里的《魏书》,为啥后世被称为“秽史”,也就是不干净的历史?
这个《魏书》不是《三国志》里的《魏志》,而是中国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政权为“正统皇朝”的官修史书,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写到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一共是160多年的北魏史。
至于说它为什么“污秽”,其实就是作者歪着舌头说话,“美颜”用得太过,姿态有点太难看了。
就拿称谓来说吧,按照正宗的法统,汉禅曹魏、曹魏禅晋,后来东晋又禅宋、齐、梁、陈等,一脉相承,那才是中华帝国的正朔。但在《魏书》里,自称为“皇魏”、“中国”、“大魏”、“神州之上国”,却把东晋称为“僭晋”、南朝称为“岛夷”,极尽自大之能事。
拜托,再怎么样,您这也是半壁江山,后脊梁上还有柔然在捅刀子呢,就敢称神州上国了?
有时候为了自大,连基本史实都不顾了,在《魏书·岛夷萧衍传》里,人家梁武帝明明是平等谈判,提出过一个领土交换计划,却被写成了单方面的割地求和。
好,如果说你是要打击大汉族主义,杀一杀“皇汉”的威风,为天下四夷正名,可是也没见照顾那些当年的“穷亲戚”啊,当时同为少数民族的五胡十六国、高句丽、西域、柔然,全都给堆在列传的最末尾,篇幅也不见有多长,满满的歧视感。
可您这毕竟是鲜卑人出身,原来也是蛮夷之一,这可怎么洗白呢?
《魏书》开篇就说了,俺们家祖先是轩辕黄帝的小儿子,被老爹封在北方,家里有座山,叫做“大鲜卑山”,就此当了族名。
黄帝属土德,北方话管土叫做“托”,小儿子排名靠后,北方话管后叫做“跋”,于是鲜卑皇族就姓了“托跋”,后来写成“拓跋”——好家伙,这个圈子绕的,为了和黄帝擦上边,您可真能扯啊!
《魏书》里面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对于大反贼、杀人魔头尔朱荣的美化。
尔朱荣当年发动“河阴之变”,屠戮北魏太后和少帝,大肆杀戮官僚士人,而后自己也没得好死,这在封建王朝上,是典型的的乱臣贼子啊。
清朝时候,有人就说过“尔朱之恶可减,何传不可为佳?”
不过,《魏书》成书于北齐的史馆,北齐奠基人高欢当年是尔朱荣的部下,对老领导推崇备至,高欢甚至逼迫北魏节闵帝,让尔朱荣配享魏孝文帝的宗庙,跟皇帝他老爷爷一屋吃饭去!
有这层关系,《魏书》能不对尔朱荣百般回护,变着法的洗白吗?
高欢得势后权倾朝野,北魏孝武帝对他很忌惮,暗中准备“下衣带诏”,把老高给办了。
你猜猜,这个事,《魏书》里是怎么写的——
从上下语境来看,这个“贰”就是“变节”、“背叛”的意思,就是说,皇帝要叛乱,要“造”臣子的“反”?这可有点无厘头了。
说了这么多例子,那么元芳,《魏书》这个“秽史”的名头,你怎么看呢?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古代地位最显贵的三个官职。自曹魏划分官职品级开始开始,历朝历代三公始终是正一品官阶,不过皆为虚衔,多为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
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个朝代的最后阶段,政治动乱,各种权臣割据势力纷纷登场,而这三者,便是虞朝的最后三位君王。
同曹魏和东汉的性质一般无二,夏朝脱胎于虞朝,因为史书历史的缺乏,最终才被误认为中国的第1个朝代。
现在的历史考古讲究证据,就是历史文件或者是出土文物的证明,而我们现代人对于于朝的考古资料,紧紧的停留在了文献中记载的战国时期到现在,人们主观意识上对于虞朝的认识。
而且即便是可以作为材料,虞朝距离战国,那已经是将近1500年前的历史,大约相当于现代人对于唐朝的认识,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仅仅凭着这些臆断,又怎么能够作为公众承认虞朝的资料呢?与其说他是一个被人遗忘的朝代,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不被人所承认的朝代。
经过一番资料探索之后,当代史学家对于夏朝之前中国有势力的存在,并不怀疑,而对于那时候的势力集团,是否可以堪称为国家,至今仍旧讨论不停。
说回尧舜禹三人,由于从轩辕黄帝,到他们之间的历史大于500年,期间具体所见所闻已经不可考,现在所能见到的仅仅是口口相传的一些神话故事,仅从他们三人来说,即便是真如历史文章所说是和平禅让,那也不过是部落酋邦才有的传承方式。
河南永城,安徽砀山、萧县、宿州(宿县),江苏徐州(铜山)、沛县、丰县,山东鱼台、峄县等地区90多年前(1938年)发行的高清等高线地图,精确到村。此图采集于1925年左右,后有增补。当地的朋友快来找找以前老地名。另外,看看哪些历史名人和您是老乡,欢迎补充。
秦末,汉高祖刘邦义释刑徒,斩蛇起义,以永城芒砀山为根据地,开创了汉朝四百年帝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今砀山县境设下邑县。砀县东南有砀山(今属永城市),故名。
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春秋时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宋人迁宿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入其封内以为附庸,故州以“宿”名。
秦代修驿道,因埇土于道路上,便有了“埇”名。
隋开凿大运河后,此地舟车会要,便有了“埇桥”之名。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铜山县,以县东北境有铜山而得名,但铜山现在已经沦入湖中.
1939年2月,汪伪政府将铜山县第一区析置为徐州市,曾短暂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保留了徐州市。
因古有“沛泽”而得名。
秦时置沛县,属泗水郡。西汉建立后,刘邦立其侄刘濞bì为沛侯,沛县属楚国。
三国曹操是沛国西部谯县人,他废沛国留郡,将大部分区域划归新建的谯郡。原沛国治所也由相县(今安徽淮北相山区)迁移到了沛县。
明代《徐州府志》载“先有徐州后有轩,唯有丰县不记年。”意思是在没有轩辕黄帝的时候已经有了徐州,而丰县则在没有纪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唐宝应元年(762年),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方与县更名为鱼台县。元和四年(809年),县治迁至黄台(今旧城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