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窍玲珑阵诗句(西梁女国剧情有多少经验)
华雄,三国演义中首次被浓墨重彩的一位西凉猛将。一上来就万众瞩目。头戴主角光环一样横刀立马,连斩关东联军的数位大将。让一众诸侯瞠目结舌。
而后发生的就是家喻户晓的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了。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关云长主动请缨,不待饮罢曹操亲斟的热酒,扛着大刀,只一两个回合就把华雄头颅斩了下来。回来时那杯热酒的余温犹在。唬得众人像是见到神人一般。
这也是关羽在三国中自出场以来的第一次光辉时刻。也为他后来在世人心中的形象画上了浓浓的一笔。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真正斩了华雄的猛人并不是关羽,而是另一位三国猛人。人称江东小霸王他爹——破虏将军 孙坚。
孙坚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得并不十分出彩,给读者留下来的印象可能只是作为孙策和孙权的爹,更像是为他两位牛掰的儿子做个铺垫。其实孙坚此人可是一位真正智勇双全的猛人。史书称孙坚此人“容貌不凡” “性阔达,好奇节”。也就是说他长相俊逸,看中名节。从小他就机智过人。十七岁就已经开始当官了,放在现代也就是一位高中生而已。后来他随军打仗,屡立奇功。战黄巾,平叛乱,一路高升,从一个小小的县丞一直做到的朝廷的议郎。相当于从一个副县长干到了部厅级。而当时的孙坚才三十出头而已。仕途之顺让人望尘莫及。
再说主角华雄。其实说他是董卓帐下大将的身份也并不真实。史料记载,华雄在当时只是董卓手下的一位小小的都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武将而已。而他之所以被杀,不是阵前挑战被人当场斩下马来那样的虽死犹荣,而是在一次随吕布夜袭孙坚时,被孙坚在乱军中斩杀。死的是默默无闻。他在历史上的首秀即是终场,为东汉历史做出的唯一贡献就是奉献出一颗头颅。
可能华雄到死也没想到,自己原本默默无闻,但在艺术家的渲染中,却比许多历史上许多的大人物还要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流传千古。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一个奇迹。
王宝钏,唐懿宗时期朝中丞相王允的三女儿,不顾父亲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和父亲三击掌断绝关系赶出家门,后因薛平贵随队伍随军出征平定西凉,其军饷却被王家克扣,使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身世大揭秘,将王宝钏接入皇宫,夫妻团聚。
寒窑苦度18载,日子一天比一天艰苦,后期甚至靠挖野菜煮水谋生,“王宝钏的恋爱脑”“王宝钏挖野菜”等热梗不乏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而王宝钏的人物原型,源自薛仁贵和柳英环的戏剧故事。
据说,某年某月,山西一富户为母祝寿,请戏班子唱《汾河湾》等戏。《汾河湾》反映的是薛仁贵和柳英环的戏剧故事。宾客散后,富户之母问戏班子薛仁贵和柳英环最后的结局,戏班班主说,据师祖相传,薛仁贵因军务在身不敢久留,数日后又别妻回到军中。柳英环常年来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窑。富母听后悒悒不乐,恹恹成病。富子到处求医,百药无效。最后当地有一名医闻知根由,便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于是,富子悬巨赏征求薛仁贵团圆的剧本。某文人杜撰了一位“薛平贵”,剧名《王宝钏》。戏曲情节大同小异,只是为迎合富母心态,薛平贵登上了西凉国的王位,王宝钏成了正宫皇后,夫贵妻荣。戏演出后,富母大喜,病也不治而愈。从此,舞台上便有了“两薛”并存的戏曲。
事有凑巧,也许是人们对于故事的赞赏,西安城南曲江大雁塔附近有个五典坡村村西有一孔破旧窑洞(现位于西安曲江新区曲江池遗址公园内——“城市之窗”),窑洞上沿题有“古寒窑”,相传是当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薛平贵归来的地方。窑前还有一座祠庙,有着供奉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塑像,祠柱上一副对联: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
据史料考证,历史上并无薛平贵。但他和王宝钏因何现身于舞台?并且自古以来,多个戏剧剧种都出现了“两薛并演”的现象呢?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山西一富户为母祝寿;另一种说法是,薛仁贵后来被封为平辽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部分薛家人也都随薛仁贵从龙门迁到京城(今西安市)。后来,山西人以当地出了一个薛仁贵为荣,又是唱戏,又是修建寒窑。陕西人历来爱与山西争个高低,认为薛仁贵家人后来一直生活在陕西,却让山西人出尽了风头。他们便也编了一出戏,由于不敢违背历史,于是将薛仁贵变成了薛平贵,柳银环变成王宝钏。
在河津市修村的白虎岗上有薛仁贵寒窑,而在西安市大雁塔东南方不远,王宝钏寒窑也每天游人如织。两个寒窑又是怎么回事呢?
薛仁贵寒窑位于河津市修仁村,村东有一土岗,状似卧虎,又加之传说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故曰白虎岗,寒窑便处于白虎岗上,相传明清时期土炕灶迹尚存。窑南有白袍窑一孔,内塑有薛平贵夫妻泥像两尊,战马一匹。村南有白虎塔一座,又名射雁塔。薛仁贵寒窑也称薛仁贵故里。
另有王宝钏寒窑位于西安市南效曲江池东南鸿固塬上的鸿沟坡岸,又称曲江寒窑。在寒窑景区内,笔者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史料对薛平贵及王宝钏的记载。寒窑简介上称,实据戏曲《五典坡》所载而建,内有王宝钏祠堂,清朝后期修建,民国二十三年,杨虎城之母孙一莲捐资又对其进行了修葺。1984年6月,当地乡政府又出资修建,1985年2月28日正式向游人开放。景区内有飘彩楼、王宝钏祠、贞烈殿、大雄宝殿、寒窑遗址等等建筑及景点。据寒窑负责人刘林介绍,寒窑景区总投资300多万元,平均每年有近10万名游客。
既然薛平贵是由于种种原因根据薛仁贵的传奇人生演绎而来,历史并无此人,那么,两个寒窑也只能是一处真实了。
这是东汉帝国崩溃的第一个引爆点。钜鹿人张角创立“太平道“,以符水治病等道术为号召,十余年间吸引信徒达数十万之众。
应该说,张角这个人不但有野心,而且还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马元义甚至渗透进皇宫,取得了皇帝身旁宦官的合作。
万事俱备,张角于是定下革命行动计划,所有信众均以黄巾为帜,行动时间为中平元年三月初六,行动代号:甲子。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广、计划最详细、组织最严密的起义行动。不过,再严密的计划,如果出现叛徒,也一样玩完。
这个叛徒的名字叫唐周,他在行动日之前一个月向洛阳中央告密。政府马上下令逮捕了马元义,并车裂处死,同时大规模搜捕洛阳皇宫内外的太平道信徒,处死千余人,并下令通缉反贼张角。
张角被逼无奈,只得仓促间下令起事,一时间,数十万黄巾党徒在全国各地揭竿起义,袭击公署、攻杀官员,十三州中有八州陷入乱事,结果是京师震动。
一向不作为的汉灵帝这回也知道事态严重了,他一方面下令调动军队捍卫首都,同时派出朝廷中几位最能打仗的将领,如卢植、朱儁、皇甫嵩,负责围剿冀州与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刘备所在的涿郡,算是黄巾军乱事较少的地区,不过当他听到郡政府要派兵前往南方协助平乱时,他马上便意识到,扭转命运的机会到了。
他立刻回去向“玄德会“的弟兄们发表了一通如“大丈夫当持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之类的演说,然后便拉着一票弟兄往政府投军。
当地的父母官见这群原本令人头痛的孩子愿意挺身而出,很是欣慰,也着实嘉勉了一番,便将他们纳入校尉邹靖的编制之下。没几日,这群未来的英雄们,便踏上了他们的第一次征途。结果,他们赢了。
不是笔者在偷懒,因为史书上压根儿就没有记载刘备和黄巾军初次作战的具体过程,甚至连他在哪里作战都没有记录,当然也不会有关羽、张飞斩程远志、邓茂的情节。
不过,根据之后的发展来看,刘备很可能去了东面的青州,最后征战于青州与冀州交界处的平原国。
虽然是初次上阵,但或许之前坊间打架斗殴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给了刘备和他的弟兄们很好的战斗基础,使他们在战场上颇立了些功劳,也开始打出了一些名号。
张角在黄巾起义之后不久就病逝了,这对于广大信徒们是个沉重打击,也因此,最初声势浩大的“乱事“仅历经九个月,就被汉政府给弭平。
战事之后,刘备便留在青州境内等待封赏。刘备这一等就是两年。就在他等得有点不耐烦的时候,他老家涿郡一带却爆发了新的乱事。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张纯、张举之乱爆发。张纯和张举都属于退休的政府高级公务员,素来与乌桓族(也叫乌丸)来往密切,其中张纯因不满汉政府不让他统率乌桓骑兵前往西凉平乱,索性自己造反(这叫什么逻辑)。
他说服张举与几名乌桓首领共同兴兵,张举称天子,他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聚众十余万,以辽西郡的肥如为大本营,兵势席卷幽、冀、青等州。
经历过之前黄巾之乱的胜利后,估计此时刘备也有点飘飘然了,什么张纯、张举之流全没放在眼里,最多也就是“小一号的黄巾军“,谅他也闹不出什么大动静来。很显然,他这是打错了算盘。
张纯、张举都曾经是两千石的政府高官,作战与行政经验极其丰富,与之前的张角相比,同样都是姓张的,层次上不知要高出多少。而乌桓骑兵更是悍勇无匹,那些举着锄头、粪叉子造反的农民军与之相比,简直望尘莫及。
刘备所属的青州部队刚一进入幽州,便在野外遭遇敌军,交战的结果是青州部队大败,那位领军的从事还没来得及报出自己的名号,便光荣殉国了,留下孱弱的士兵任乌桓铁骑蹂躏。
就在青州军即将全军覆没时,受伤的刘备做出了一件以他日后的“英雄身份“来说,实在不怎么光彩的事,装死。
列位不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张飞:“喂!大哥,你在干吗?“
看起来的确不像个英雄,不过笔者倒认为,不管是英雄还是狗雄,能够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刘备还未出道就深明此理,说明他在政治上已经趋于成熟。
这也使得他有别于那些死要面子,拿生命当儿戏,注定只能成为炮灰,一根筋似的将领。这为他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靠着装死逃过一劫,这也在他的“逃跑史“上记下了第一笔,从此以后,他还有很多机会施展这项特殊本领。刘备,继续努力。
大战过后,刘备领着自己的残兵败将退回青州,此时朝廷对他征讨黄巾军的奖励刚好下来,刘备于是获得了生涯中第一个正式官职安喜县尉。
他手底下的弟兄们想来也是相当兴奋,簇拥着大哥来到安喜县衙报到,领了官印,换上正式的袍服,正儿八经地干起了官差,惩奸除盗,力保一方太平。
然而,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刘备和他的一票兄弟保国为民的热忱,很快就被浇上了一盆凉水。
暴君们的四岁半闺女 书评:这本书太好看了吧!笔风清奇,情节也好逗比!尤其是白苗苗和他那个西凉爹的心理活动简直了!我头又没了!
“一马离了西凉关,赶回寒窑见宝钏…”这是经戏曲改编成的歌曲,有段时间,在互联网平台上广为流行。这又不禁让我们想到了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此前,也被翻拍成电视剧,并风靡一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薛平贵与王宝钏之间的故事,看看这薛平贵到底是不是负心汉!
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这部电视剧,想必很多人都应该看过,剧中的王宝钏虽然苦守寒窑十八载,堂堂一个相府千金吃尽了苦头,不过,编剧给了她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王宝钏最后成为皇后,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这里面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为了给大家留下一个欢快的结局,在王宝钏当上皇后之后的故事,没有继续写下去。以及为了突出两人的主角光环,观众总是不自觉地认为王宝钏与父亲断绝关系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主角光环,剧中的每个人都是人生的主角,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故事有些荒诞呢?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批判这个故事,毕竟这个故事主要是向人们表达美好坚贞的爱情,歌颂王宝钏坚守十八载的品质。我们今天就是来走进故事,理性分析剧中的人物。
故事的开头很吸引人,当然也很戏剧性。因为宫斗,宫中皇子不幸流落至民间,被一户人家收养,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镖师。由于父亲病重,在去往京城的路上,意外碰到遭遇险情的相府千金王宝钏,王宝钏对其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而我认为这部剧第一个看点就是王宝钏为了与薛平贵成亲,不惜与父亲三击掌断绝关系,还要放弃小姐身份,去武家坡和薛平贵同甘共苦。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还为王宝钏这种坚守爱情的精神所感动。一直不理解二姐和丞相为什么如此反对。但现在理性地看来,王允贵为当朝宰相,不管是多么大的缘由,又怎么能允许女儿嫁给一个乞丐呢!先不说这是多么的败坏门风,他也是担心女儿怎么能吃得了这种苦头啊!
王宝钏在嫁给薛平贵后,薛平贵也奉命去前线作战。当然,影视剧当中的刻画是带有虚构性的。据传,在作战的过程中,薛平贵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凉公主对薛平贵一见钟情, 起初,薛平贵念家里还有发妻,激励拒绝,西凉公主也允许薛平贵回中原找王宝钏。
但回到武家坡后,薛平贵并没有找到王宝钏,而是看见了自己的墓碑,一番打听过后,薛平贵得知,王宝钏听说自己战死沙场,便改嫁了。听到此消息的薛平贵愤怒不已,便心无顾虑地回到了西凉,和公主结婚。
在这部剧里,最令我敬佩的还是要属王宝钏独守寒窑的这18年了。在这18年中,王宝钏没有接受过家中一丝一毫的帮助,靠自己做针线活勉强度日,曾经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现在只能吃难以下咽的野菜。
而使她坚守的支柱不仅仅是她不肯低头的执拗,更有对爱情的坚贞。原来,薛平贵在看到墓碑的时候,曾割下自己的衣服扔到了这里,王宝钏在祭祀薛平贵的时候,恰巧发现了这片残衣,王宝钏便认为丈夫一定还活着,靠着这片残衣坚守了18年。
影视剧总是会给人重逢的机会。一次偶然,王宝钏一行人得知薛平贵不仅没有战死,还娶了西凉公主,当上了西凉国王。得知此消息的王宝钏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怨恨。正在山边挖野菜的王宝钏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扯下了自己的衣裙,含泪写下来一封血书。
这也算是这部剧的名场面了!
最后,自然是皆大欢喜。薛平贵回到武家坡和王宝钏再续旧情,又扫除乱党,安定社稷,当上了唐朝皇帝,并且立西凉公主和王宝钏为皇后。这样圆满的结局让我们忽略了王宝钏真实的处境。
相传,历史上真实的王宝钏,只做了18天的皇后,就离奇身亡了。这其中的缘由我们也不得而知。虽然这也只是一个传说,其真实性尚不足为据。但我们通过这个故事,除了要感叹命运的不公外,还要理性看待爱情。
站在现实的角度来看,我是为王宝钏所不值的。首先,上天赠与了她美貌,地位,这已经是常人所不可得的。不管将来嫁给谁,凭借着父亲的权势和地位,都能够荣华富贵一生。但她偏偏是个“恋爱脑”,宁可断绝父女关系,都要和薛平贵成亲。
当时的所有人都不会知道薛平贵是流落在民间的皇子,对王宝钏这样的做法不理解也是理所当然。后续的事情,也正是令我所不解的,王宝钏凭着一片残衣苦守18年,薛平贵就因为一句“王宝钏改嫁了”,就没有任何留恋的回到西凉。难道薛平贵就没有想过:以王宝钏这样的女子,即便认为自己已经战死沙场,又怎么会如此快地转变心意,并且改嫁呢?
虽然这段情节被影视剧做了美化,但依然不能改变薛平贵对王宝钏的真心不足,远远比不上王宝钏的坚守。
真爱应该被歌颂,但封建迂腐的思想绝不能被保留。王宝钏带给我们的只有对爱情的忠贞,对没有带给我们如何去保护好自己的道理。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爱情!
挺奇怪的,当时这剧为啥还挺火?
剧情实在有些离奇,薛平贵本不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却集合了薛仁贵和石敬瑭的一些经历,被塑造成了一个多面人。
遗落民间的皇子+护院+相府的平民女婿+大将+负心汉+西凉国王+深情的后唐皇帝,这多重身份无一不能制造看点。
就是一个白富美和前期穷困后期逆袭开挂的穷小子的爱情故事。
当时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剧情是一方面,中年大叔饰演的小伙和明明不那么美却美冠京城的女主,都让人弃剧了。
#抄书打卡# 抄书68天。读了一本大女主的重生文——《嫡长女她又美又飒》,三百多万字,断断续续读了近一个月,终于读完一遍。其间几度停下,不是读不下去,而是被情节牵动,哭得眼睛红肿。打动我的,正是文中那一个个“不战死,不卸甲”的灵魂。
公忠护民,却遭晋帝猜忌,落得满门男儿几乎尽丧南疆的镇国公白威霆,以白府、白家军众人;
为报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誓做皇帝手中刀刃,为西凉尽忠舍命的云破行;
同样因功高盖主,被猜忌、满门被诛,逢国难仍挺身而出,八十多岁挂帅的崔山中老将军;
明知女主想留其性命,却坚守叶城关,以区区八尺之身,护国一寸一土,誓死不退,战至累死的叶守关;
为护渔民和使臣船只,战至船身破损,以船撞向敌方军船,与敌同归于尽的韩城王;
还有,还有,连名字都不曾提到的,为战局,悍不畏死,杀血路,开城门,一个个死战殉国的铁血硬骨,他们的灵魂风骨是那样耀眼,熠熠闪光。
或者,您也注意到了,这些形象似乎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应的历史人物,杨家将、邓世昌……那些人的事迹更真实而壮烈,才让读的人文实对照,更受感动。历史,总是最动人。
这个十一假期除了出门做核酸之外,其他时间几乎就没怎么出门,在家看了几集老版的《三国演义》,不怕大家笑话,在这之前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跟我一样地情况,哈哈。
现在觉得这部剧真是经典,百看不厌,据说当年日本的电视台曾经用十万美元一集的价格来向央视购买版权,没想到播完一遍之后,观众们纷纷给电视台写信打电话,要求再播一遍,这让电视台犯了难,因为如果再播一遍,就得再支付一次版权费,由于重播一遍的呼声实在太高了,《三国演义》成了在日本唯一播放两遍的外国影视剧。
今天看了第三十六集-庞统献连环,讲的是曹操进攻东吴,两军对峙时庞统到曹操处献计的事,因为曹操当时率领的军队里大部分都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庞统就出了一计,让曹操把各种战船都连在一起,以方便训练,曹操听从了庞统的建议。
在庞统献完计谋准备离开时,有个人叫住了庞统,并点出了庞统这一计谋的狠毒与可怕之处,毕竟这关系到曹操一方号称八十三万人的性命啊,多少个家庭可能就这么破碎了,你这个计谋可以骗得了曹操,骗不过我,说这话的人名叫徐庶。庞统只好说没办法,这也是为了长江以南几百万老百姓的命,不得不这么做。
徐庶又说,自己当年因为老母亲被曹操软禁,不得不弃刘备而跟随曹操,但自己已经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设一谋,只是目前身在曹营却无法脱身,还是希望庞统能给自己支个招,因为一旦打起仗来,周瑜火烧曹营的时候自己肯定会被连累,庞统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你这么聪明的人,连我的连环计都能识破,怎么会没有脱身之计,说完之后也给徐庶出了个主意,让他派人在曹营中散布谣言,就说西凉地区的马腾韩遂谋反,正要攻取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徐庶可以申请去守关隘,曹操肯定会同意,这样就可以脱身了,徐庶照庞统的话做了,曹操果然同意了。
尽管只是影视剧里的情节,但也能从中学到一点道理,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也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刘备在没得到诸葛亮之前,也是多亏用了徐庶的计谋,让曹操吃了不少苦头,但再聪明的人也是有限的,有时候不容易看清一些事情的真相,这个时候就如果身边能有良友给出建议,如同庞统给徐庶提建议一样,那真是再好不过了。#三国演义#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王宝钏突然就火了。因为她的恋爱脑住寒窑挖了18年野菜,很多人为她不值。
就在这个观点出来以后,一度还有人创作王宝钏的重生文,穿越文,网上推文推的不亦乐乎。
王宝钏与薛平贵是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属于创作型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大家讨论的其实是改编过的电视剧情,以陈浩民萱萱主演的那部为主。
王宝钏是相府三千金,遇到薛平贵之前是家里最受宠的女儿。因为和薛平贵私定终身,和家人恩断义绝,从此走向了人生低谷,这就是她恋爱脑的由来。
薛平贵是皇族流落民间,遇到王宝钏之前也还好,有养父有妹妹有兄弟。后来和王宝钏私定终身,走入军营,逐渐发光发热,由此走上人生巅峰。
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王宝钏在住寒窑挖野菜,他在步步高升入赘西凉,这就是他渣男的由来。
其实仔细看下来,夫妻俩都是很好的人,男才女貌,之所以会有悲剧,可能真的应了那句话,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而不是两个人的事。
如果没有家庭因素,他们可以夫妻恩爱,一世白头。就是因为家庭原因,所以很多人跳出来充当了绊脚石,也给两人弄出了一些误会。好不容易在一起,又分散了18年。
误会永远是真爱双方最大的阻碍,因为误会造成了多少渣男贱女,误会的武力值实在太大了。
第一是曹操招兵并矫诏联络反董卓诸侯并形成联盟;
从书中可知,曹操矫诏,诏书说什么没有表明,但是第一个应诏而来的是袁绍,然后曹操才发讨董檄文,其他诸侯是应檄文而来。
从后面的发展看,就是曹操做联盟秘书长兼盟军参谋长。
袁绍带领三万人马有实力,更加上出生四世公侯的显贵牌子亮,由曹操提意袁绍当盟主兼盟军总司令,仅仅是个程序而已。
一个是济北相鲍信,说明一下,济北是诸侯国,诸侯王是名义首长,实际有朝廷派遣的济北相负责诸侯国内大小事务。 济北相,秩二千石,相当于州牧和刺史级别;
另一个就是发起人曹操只能以骁骑校尉的官职参加,是师级,虽然相当于地市级,但是以京官且持皇帝诏书者的身份就另当别论了。
显然这次联盟不是以官职大小,还是以实力说话的。
书中也讲到诸镇军马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
自然袁绍实力最强,更加还有他的兄弟袁术参加,自然是盟主,这一点曹操最明白,所以主动提意推选袁绍当盟主。
之后,袁绍以盟主身份给他的兄弟袁术谋取了后军总管的位置,自然掌握了钱粮大权。
我大致对比看了一下,应该是徐州刺史陶谦兵马实力最弱,所以排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