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sp吕蒙为什么下架 (三国杀sp吕蒙技能)

2024-01-18 11:55:02 666阅读 投稿:网友
前言好久不见大家了。话说为何每次都是有意无意的要深夜才更呢?我对自己很不解。今晚终於有点时间哦(说过周末会给大家一个答覆的,再晚也

三国杀sp吕蒙为什么下架 (三国杀sp吕蒙技能) 好久不见大家了。话说为何每次都是有意无意的要深夜才更呢?我对自己很不解。

今晚终於有点时间哦(说过周末会给大家一个答覆的,再晚也会完成)!

琢磨了吕蒙很久,不得不两张一起更,理由不明说,反正雁门相信在后面大家会感受到的。

不废话,不打广告,不另起回覆,也不预先通知,更不影响各位关注,正题开始~ 相信在演义的影响下,每位朋友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三国综合症”:几个哥儿们一起的,会幻想自己是刘关张的一员(雁门举手,自己刚好排第二,所以…请看ID,没所以了,呵呵);事业或人生拼搏中不被理解的,会追想曹操当时创业的崎岖以勉励自己;一些胸有大志、怀才欲展的高富帅和富二代在受到众人质疑自己能力的时候,会自豪地回想孙权当年初登大业举步维艰而最后扬名立威于江东的豪气…

你呢?还有你呢?还有你们呢?多多少少的模仿情结和角色代入总会让我们怀著自己的梦想向未来的日子一路迈步~而我,曾经因为十分喜欢关羽这个历史人物而过分贬低或者无视了另一位三国名将——吕蒙,吕子明!三国历史当中,“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北方霸主的应有地位;“赤壁之战”初步形成了三国角逐的趋势;而关羽水淹七军后的“吕蒙白衣袭荆州”,则进一步夯实了魏蜀吴三方势力博弈的平台(此平台被之后的“夷陵之战”正式定型)!前文已经说过吕蒙的韬略,在此恕雁门不再赘言,雁门也不敢继续掉书袋了。这里主要是结合以上两幅插画,说说吕蒙这个人。作为一个著名的三国中期名将,吕蒙的故事虽不起眼,但只要多花心思去品味,我们绝对有所领悟…

如果说第二幅的“神吕蒙”,是描绘袭取荆州后的他,那麼结合两者的技能便可知第一张的sp吕蒙所描绘的就是其大军进发前的形象了(这是背景时间前后相承的两张画,所以选取sp吕蒙在前)一直认为,古人起名的思维很奇特。也许是社会文化上的距离吧,他们名字的含义不少时候是需要我们琢磨的(真搞不懂文丑为何叫“阿丑”,贾诩为何叫“阿诩”)…

像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氏兄弟“苏轼”与“苏辙”,出名吧?

哥哥名字中“轼”的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而弟弟名字中“辙”的意思是“车轮碾过的痕迹”,那我们能从这两兄弟的名字中看出父亲苏洵的用意麼?

年代久远,我们已无法考究,但是从字义上感受,苏洵的思路还是独特、明显且积极的:

“轼”,“车”是车子,“式”有准侧的含义,两者加起来变成“轼”的本意就是一种交通安全的规范,我的理解就是持重而前的人生风格。

“辙”字因为上面的意思而相对容易理解其内涵,对於这“车痕”,我们可以理解为清晰踏实的人生轨迹。

为什麽雁门会有这样的推想,全因对“吕蒙”的“蒙”字产生兴趣了…

蒙字,很久很久之前的意思只是代表一种草的名字,而之后的引申义适合起名的只有两种含义:一是“遮蔽”,二是“经受”。吕蒙生於贫寒世家,也许是因为吕蒙初生时,父亲希望他日后在乱世中能成为经受得起风浪的汉子,便为其取名一个“蒙”字。

史书记载吕蒙少时已经颇有胆气。为了成名而立足于乱世,不惜冒著母亲的强烈反对而从军(汉朝一向“以孝立国”,自己长辈的话往往大于天,所以此点可见吕蒙的意志是如何坚定)。凭著自己的能力,吕蒙逐渐成为一面之将,可惜因为早年的家境和性格的爽直,使他一直被别人和同事们(鲁肃和张昭)戏谑粗浅少学(少年刚从军投靠孙策前有人耻笑他不配当兵,结果,被吕蒙一刀结果了,又一违法违纪的“刚烈”型男)的“阿蒙”(说来真巧,“蒙”字的另一个引申义就是“愚昧”,一语双关的外号,吕蒙一定不好受,但史书中未曾提过“粗浅少学”的他有所发难,足见其成熟后的气度)…幸而后来经过上司孙权对其劝学之后,士别三日的吕蒙不仅使鲁肃刮目相看,更使身边的人赞叹不已!不得不说,孙权的劝学是有功劳,但如果吕蒙自己没有把少时那颗求变求进的心带到自我继续增值上,他的才能哪有以后质的飞跃?哪会受得深具战略眼光的外交高手鲁肃的赏识?哪可能成功导演一场“子明白衣袭荆州,云长麦城落人头”的历史大剧?!

可以说,埋头苦学之后的吕蒙,是大气的。这一点,从sp插画中的吕蒙那自信而稳重的笑意和将要扬兵一指的姿势中感受到。

从技能“探虎”的典故(陆逊对吕蒙的建议)可知,此时的吕蒙正是跟关羽进行试探和军事博弈的前夕。sp的插画中,吕蒙身后那乘著江东水雾飘起的白袍的设定,跟标准版的形象有所呼应,画师确实有心思。至於其左手竹简右手兵器(之前认为是剑,但细看不像,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哦),相信是出於表达其能文能武的用意(个人认为略显生硬)。

关於sp的插画,虽然不是十分出彩,但彩蛋还是有的。因为这是袭荆州前的吕蒙,而神吕蒙要表现的是其袭荆州后身死成神的形象,两幅插画之间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以上的装饰,也出现在神吕蒙的衣襟上的哦~

神吕蒙当初面世的时候,就觉得他的一把白发很帅气。

后来觉得除了帅气,更多的就是要表达其被孙权劝学后那种穷经皓首、立志求学的决心,这一点,可以从他右肩上的“竹简形肩托”的设定中看出。

神吕蒙的白袍的不多说了,毕竟跟标准版的形象有所联动是一个亮点。说说吕蒙背后的光环、衣襟上的铜钱形装饰和右手手势的暗示吧,其实都表现了一个典故:

当年关羽和徐晃对峙却得知陵失守,急忙从樊城撤军而回并屡次派人与吕蒙联络,吕蒙却热情接待关羽的使者,带他到城中周游,竟然还让他到关羽将士们的老家去慰问。于是就有人亲笔写信说得到吕蒙厚待。将士们得知家中不但平安无事而且还优抚异常便渐失斗志!

大军进入荆州后,吕蒙又声明好不伤害百姓,只是重新接手荆州(“和平之手”)并以钱财物资(“铜钱形装饰”)跟当地的豪强富绅打好关系、向当地的贫苦人家多赠施舍(“背后光环”)且安置好关羽的家眷!

历年来都有人在分析或争论,当时曹操的徐州和刘备的荆州都不够扎实的情况下,究竟袭荆州不是不一步好棋?

这个问题,我看是要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上去分析,不过竟然选择者是孙权而吕蒙只是执行者的话,这个问题便无须在此过於纠结。

话说回来,战术上,吕蒙的发挥实在无可挑剔(虽然我对其战略上结果的评价是有保留,但既然鲁肃都数次在战略交流上肯定过吕蒙,我还是愿意肯定吕蒙的战略观的)!

贵为“东吴四英将”之一,苦学成才的吕蒙,确实能文能武,被称具有“国士之风”。但这个称号在他身上更多地体现在气度、知人和眼光上(有机会的话,朋友们可以留意他对甘宁的私交与评价、对鲁肃的建议和向孙权进行袭徐州和袭荆州的分析)。

也许“袭荆州”就是吕蒙的最后使命吧。好景不长,正史提到,凯旋之后的他便旧病复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什麽病,但当年在荆襄一带的因吸血虫而盛行的传染病很猖獗。而且吕蒙少时从军,先登破黄祖、乘胜围南郡、建计督濡须、白衣袭荆州…大小战事中积下多少旧患也难以考究了),致使这位三国中期难得的一代名将便过早地离开了世界,死时四十二岁(孙权好一个枭主,能为下属的安危而茶饭不思、泣不成声,吕蒙应该是唯一一个)!

东吴英将的四个之中,因共事跟其余三位都有深入接触的,只有吕蒙。也就是他,使孙权的吴国把自身势力一夜之间跨至荆襄、直逼交、益二州。

如果没有了吕蒙,这个任务又该由谁来完成呢??

看著两幅插画的他,无论是自信持重、隐忍而笑,还是华发尽生、眼底漠然,所透露的,都围绕著一个主题——无奈!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