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巨兽是什么 (海上巨轮)
自从民族崛起以来,航海便在希腊人的世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史诗《伊利亚特》中,便描述了1186艘希腊船只远征特洛伊的情景。虽然这部史诗很难算得上信史,远征特洛伊也不是为了夺回美丽的海伦,而是为了争夺贸易路线的控制权,但即使如此,它仍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其中之一,就是希腊人此时已经能够组织大规模船队进行长距离航行;另外,《伊利亚特》还简洁提到了船只的形制和登陆战术,比如有些船可以搭载120名战士,有些被涂成了黑色(其表面覆盖的可能是沥青,以求减轻海水对木材的侵蚀)——在抵达特洛伊之后,这些舰只立刻被拖上陆地,组成了一道保护滩头的屏障,这种战术后来被广为沿用,甚至一直持续到罗马时代。
电影《特洛伊》即改编自荷马史诗,它和后者一样,都算不上信史。不过历史学家们相信,荷马史诗仍提供了一些希腊文明早期的信息
在三列桨战船发明之前几百年,希腊世界的标准战舰是单层桨战船,而这种战船包括两类——即“pentekonter ”和“triakonter”,字面意思是50桨和30桨战船。另外,根据结构不同,它们也可以被分为“开放式战船”和“甲板船”,每艘船的长度最多不超过30米,宽度则大约在4米左右。
和《奥德赛》的时代不同,在当时,战船的形制和战术都很原始。它们与其说是战船,不如说更像是运兵工具;许多乘员要同时充当桨手和战士,另外,虽然希腊人已经能发动大规模远征,但以后来的标准,他们还远称不上精通海战。
随着时间流逝,希腊人开始努力提高战船的性能。其中,他们最关注的莫过于航速——因为在作战中,速度将赋予船队更高的机动性,令他们能占领有利的战略位置。
在2000多年前,提升船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桨手,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为容纳更多人,船只会变得更大、更笨拙,最终导致事与愿违。不过,古人还是找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将桨手布置成两层。
双列桨战船(Bireme)于是应运而生,这些船长约24米,宽约3米,但搭载了更多的桨手。虽然不清楚它的建造技术如何流传到了希腊,但以青铜时代的标准,它的传播可谓非常之快:不到100年,希腊人便精通了这种船只的建造工艺。
从单列桨到双列桨战舰,虽然船只体量没有显著增加,但动力却增加了一倍
虽然双列桨战船是一种巨大的创新,但它也带来了挑战。随着船桨从一排增加到了两排,船的重心会变高,这也意味着,为保证机动性和可靠性,希腊人还需要改进其设计。
无独有偶,此时的地中海还经历了一场战术革命。在大约公元前800年,东地中海的航海民族发明了撞角;随着它们和双列桨战船一道传入希腊,指挥官们发现,在摧毁敌舰上,冲撞作战要比传统的跳帮作战更优越。
今天复原的希腊三列桨战舰上的撞角,它们是当时海战中战船的主要武器
于是,速度和机动性顿时成了影响海战成败的关键,为此,希腊人采用了一种激进做法:减少搭载的战士数量。虽然双层桨战舰上的战士只有单层桨战舰的七成不到。但它们却更便于实施冲撞,进而发挥以小博大的作用。
公元前7世纪时,希腊人的海军又见证了另一场革命:公元前697年,希腊南部的城邦——科林斯开始建造三列桨战舰,随着其建造技术不断扩散,三列桨战舰最终成了希腊人称霸地中海的关键。
事实上,三列桨战舰上几乎集合了各种船只之所长:由于配备了大量桨手,它的速度几乎无可匹敌:在张帆航行、风向适宜时,其航速能超过每小时20公里,即使只依靠桨手,其速度也能达到每小时14公里,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在接下来几百年,它都是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
不仅如此,三列桨战舰还有着庞大的体格,它们的长度能达到37米,宽度则大约为5.5米,相当于早期战舰的1.5倍,为保证寿命,其建造材料采用了最好的橡木和山毛榉,这些木材拥有极好的韧性。不仅如此,坚固的躯壳还造就了可怕的冲撞力,有历史学家评论说:“在战斗中,如果三列桨战舰全速冲刺,它们顿时会变成一支由肌肉驱动的攻城弩,令它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海上武器。”
由于时隔数千年,三列桨战舰并没有实物幸存。但历史学家们仍能从古籍和考古发现中还原它们的结构和流程。和今天的造船工艺不同,当年的希腊没有大型船坞,造船工序都在露天或工棚中进行。最初,工匠们会在河滩上打下一排顶部平齐的木桩,然后开始在上面铺设龙骨。
由于龙骨充当了船只的脊梁,因此,工匠们通常会选用最好的木材,比如多年生的橡木。当龙骨铺设完毕后,他们会建造船只的框架,并用亚麻绳和木钉拼接好战舰的外壳,期间,船壳的木板难免会出现缝隙,此时,工匠们会用沥青和灰泥将其抹平,另外,亚麻绳和木钉在入水后也会膨胀,进而填补住另外一些缝隙。
三列桨战舰的传递和龙骨,其蓝本是今天希腊以古代工艺复原的战舰“奥林匹亚”号
随后要建造的是船桨托架,这些托架也是桨手们就坐的平台,其上方可以搭建布棚和木板,以便为桨手遮风挡雨,或是抵御弓箭和标枪的攻击。
每艘三列桨战舰上会准备200根船桨,这些船桨同样用上好木材制成,长度能达到6-8米:其中一端是宽阔的桨叶,另一头有一个便于桨手抓握的球型把手。而在这些船桨中,有30根是备用的,其它则由桨手操纵。
桨手的座位和堆放在一旁的船桨
平时,托架上会安置170名桨手,其中62人在顶层,中层和底层则各有54人,虽然这些人充当着战舰的动力之源,但工作环境却异常恶劣:在快速航行时、他们只能一刻不停地划桨——届时,他们的吃喝拉撒都必须在工位上解决,不久,船舱就会变成一个污水池,恶臭可以飘散数百米。另外,这些桨手们还要忍受暴晒、疾病和疲惫的折磨,虽然他们都属于自由民,待遇也比奴隶好得多,但死亡率仍然非常惊人——事实上,他们和后来轮船上的煤炭一样,都属于一种廉价的消耗品。
所有的桨手都听舵手的指挥,以相应的节奏和频率划行:比如说,如果战舰要转弯,内侧桨手的速度绝对要低于外侧;如果要加速,他们就必须保持节奏一致并使出全力。同时,他们还要克服各种干扰,比如飞入船舱的标枪、石弹和弓箭。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桨手往往能在战场上创造奇迹,他们可以令船只做出一连串娴熟的机动,直接撞向敌军的指挥舰。
在搭建完船桨托架后,下一个流程是舾装。为避免木材受到海水和蛀虫的侵蚀,工匠首先要在船体表面涂抹一层沥青,随后,他们需要为船身装上缆绳、船帆和桅杆,当然还有撞角——它最主要的武器。
由于三列桨战舰专为海战而生,因此它也牺牲了一些性能,比如运输能力,另外,由于侧舷布置了大量桨手,其船舷上也布置了许多开口,其中最低的开口离海面只有不到1米,因此三列桨战舰依然不是一种理想的远航船只——由于重心偏高,一旦进入远海,或是遭遇恶劣海况,它们就会有倾覆的危险。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能在白天航行,晚上把船只拖上岸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