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战机什么电脑能玩 (末日战机吕布)

2024-01-25 03:23:03 666阅读 投稿:网友
前言1943年,欧洲的天空已被盟军支配。面对战局,忠于希特勒的工程师们仍试图拯救奄奄一息的政权。无数“脑洞大开”的战机设计方案应运而生。

末日战机什么电脑能玩 (末日战机吕布) 1943年,欧洲的天空已被盟军支配。面对战局,忠于希特勒的工程师们仍试图拯救奄奄一息的政权。无数“脑洞大开”的战机设计方案应运而生。在那个绝望的日子里,它们不仅充当了德国“最后疯狂”的缩影,也充当了人类科技想象力的永无穷尽的证明。 1943年,德国空军公布了一份野心勃勃的战斗机发展意向书,该意向书的核心是三个技术指标:时速1000千米、载弹量1000公斤、作战半径1000千米,其中霍顿兄弟的飞翼战斗机方案引起了专家组的注意。

当时,飞翼是一个颇为尖端的概念,其设计通过将机身和机翼融为一体的方式,使阻力降到最少。同时,出于简化生产流程的考虑,设计者还在Go-229上采用了钢管制造的主体结构和渗碳胶合板制造的机翼,从而保证了高速飞行所要求的机身强度。

1945年初,Go-229在试飞中表现优异,同时也被发现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问题,但在2月18日的测试中,2号原型机因发动机故障坠毁,使整个项目承受了巨大打击。战争结束后,Go-229的其余原型机均被美军俘获,其中一架现陈列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这款外观如同幽灵般的战斗机,由雷玛·霍顿(Remar Horton)与瓦尔特·霍顿(Walther Horton)兄弟开发,并由哥达(Gotha)航空工厂制造。它是世界首款喷气式飞翼战斗机,同时拥有颇为先进的隐身设计。当然,本机的隐身能力更多是飞翼外型带来的巧合,而非开发者特意为之。此外,由于飞翼本身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该机始终存在难以解决的稳定性问题。

作为一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设计师,库尔特•谭克博士早在1942年便开始了对喷气式战斗机的研究。在1945年2月召开的“紧急战斗机”招标上,他又凭借本设计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从外观上看,Ta-183有着短而粗的外形,发动机位于机身下方,并采用了前卫的后掠翼设计,从而使该机的设计时速达到了962千米。同时,为降低生产成本,Ta-183的机翼结构采用了层压木板制造,据乐观估计,Ta-183的首架原型机将于1945年5或6月试飞。

1945年4月8日,英军占领了Ta-183的生产工厂,此时该机已完成了部分机身,正在等待武器和发动机的安装。战后,美苏两国均获得了该机的技术资料,并将一部分技术成果用于米格-15和F-86“佩刀”的改进。其设计者库尔特•谭克博士则流亡阿根廷,为胡安•庇隆政权开发了试验型喷气式战斗机——FMA“箭”,而该机又正是以Ta-183的设计为基础。 Ta-183“乌鸦”是在1944年脱颖而出的一个“紧急战斗机”设计方案,原型机计划在1945年大量制造。在飞行性能上,其不仅超越了Me-262和英美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还计划搭载X-4空对空导弹等先进武器。1945年,该方案因德国战败而流产,但在战后依旧影响了美苏两国战斗机的设计制造。同时,在1950年代,阿根廷更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南美首架喷气式战斗机——FMA“箭”。 1944年秋季,梅塞施密特公司开始为划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开发后继型号,由此诞生了Me P.1101。这款战斗机引擎位于机身下方、采用了金属骨架-木质机翼的设计,拥有凌驾于英美战斗机的性能数据。由于在外观和性能上与Ta-183非常相近,该机型从未得到过德国空军的官方援助,而是以试验机的形式在公司内部进行着秘密开发。为节省时间,他们还采用了边设计边制造的手段,1945年4月,其已经完成了机身和发动机的装配。

战后,德国工程师曾请求美军拨款完成该机的组装,但未得到批准,不过依旧有大量技术被运用到了美国贝尔公司的X-5试验机上。同时,在战争末期,德国工程师们还为其开发了众多衍生型号,譬如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Me P.1101,以及四引擎、装备一门75毫米炮和5门55毫米炮的“坦克杀手”Me P.1101/99。 图3:1945年5月,在巴伐利亚被美军缴获的Me P.1101原型机 Me P.1101由德国最著名的战斗机生产商——梅塞施密特公司开发,并计划作为Me-262的替代型投入使用,该机在外观上和Ta-183相似,并且拥有大量的衍生型号,因此必然将成为后者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战争最后阶段,该机的研发工作始终以极高的速度推进,到1945年4月,售价原型机已在上巴伐利亚的测试基地接近制造完毕。战争结束后,美军对其进行了测试,并据此开发出著名的X-5试验机。 二战末期,Me-262开始装备德国空军作战部队,并给盟军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但纳粹德国并不满足于该机型的性能,提出了大量相关的改进型号,其中Me-262 HG(HG系德语高速Hochgeschwindigkeit的缩写)就是一个重要的系列,而HG III又是该系列的最终版。

1944年12月22日,Me-262 HG III的设计完成,此时,除了机身能看出Me-262的影子,设计者已对原设计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两台大推力的Jumo 004D发动机安装在翼根的短舱内,主翼成45度后掠角,起落架和机身经过了重新设计,这使其有望问鼎1946年世界喷气式战斗机的性能之冠。另外,尽管设计者将最大时速定在了1100公里,但众多证据显示,梅塞施密特已经做好了用它挑战音速的准备。

1945年5月,该机的研发因德国战败而中断。 图2:Me-262 HG III的想象画,旁边可见一架被击落的B-24 作为二战德国最著名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曾在1944-1945年创造了数百个击落战果。而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梅塞施密特公司在研究新设计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Me-262的改进,其终极产品就是Me-262 HG III,和原型相比,其采用了更加流线型的设计,并换装了大马力的Jumo 004D发动机,并采用了后掠式机翼。由于上述改进,其速度将达到惊人的1100千米。









:4门30毫米航炮或50毫米与30毫米航炮各一门(驱逐机方案)



1943年夏,梅塞施密特公司开始探讨Me-262战斗机承担多种作战任务的可行性,但最终他们发现,即使加以改进,他们仍然需要一种有重火力的全天候重型战斗机,来弥补前者在夜战能力上的空缺。

于是Me P.1099方案应运而生,为简化生产,其机翼结构与Me-262颇为相似,但机身更加坚固和宽敞,以便安装必要的火炮、装甲和雷达设备,在这些设备中,就包括了能向后上方射击的30毫米遥控火炮“斜乐曲”,该型武器也赋予了Me P.1099从下方接近敌军轰炸机,并迅速加以摧毁的能力。

由于该设计全重超过10吨,起飞距离在1000米以上,只能从德国有限的几个机场起降,因此并没有得到军方的青睐。1944年后,该项目取消,技术人员则转向了Me P.1101等方案的设计。 Me P.1099是1943年、梅塞施密特公司开发的一个远程重型战斗机方案,其假想敌是当时美英联军的重型轰炸机,因此特别加强了防护、续航力和火力,同时安装了先进的通讯和雷达系统。Me P.1099共拥有A、B两个亚型,并拥有至少6种武器配置方案,该机的火力非常强大,能够轻易借助速度优势掠袭并摧毁庞大的盟军轰炸机编队。 该机的诞生与Go-229有着深厚的联系。1945年,尽管后者的试验取得了成功,但在接手图纸和数据后,哥达工厂的设计师们发现,该设计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问题。首先,其机身空间有限,无法增加额外的乘员和装备;其次,该机的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内,假如采用更强劲的型号,就必须修改整个设计。

哥达公司为此提交了另一种飞翼方案,即P.60“剃刀”,此设计在机翼中后部安装了两台喷气发动机,一部在机身上,一部在机腹后面,腾出的机身则被用于布置燃料舱和装备。为了解决Go-229降落失控的问题,该机在机翼前缘安装了专门设计的分裂襟翼,同时,本设计采用了双人机组,乘员以俯卧姿态操纵,以抵消高速飞行产生的高G力。

该机拥有A、B、C三个型号,1945年因德国战败中断开发。 图1:Gotha P.60“剃刀”的四视图,这是一架A型机 Gotha P.60“剃刀”是二战末期,德国哥达公司提出的重型战斗机方案,该方案有A、B、C三个型号,从1945年1月开始设计。该机既借鉴了Go-229飞翼战斗机的外形,同时将引擎增加到两部,并扩大了机身,使该机获得了远距离作战的能力。由于拥有超过900千米的速度,以及超过1600千米的航程,该机无疑是德军1945年最吸引人的“末日战机”方案之一。 He P.1079项目提出于1945年2月末,并且包含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设计人员如此为之,主要是为了比较两种设计的优缺点,并通过内部比较的形式,寻找一个性能最优秀的方案。其中最初的设计被称为P.1079A,其拥有醒目的V型尾翼和35度的后掠式机翼。其衍生型P.1079.B则采用了全新的鸥翼式设计,并拥有飞蛾般的神秘外形。

但除此之外,两者在设备上其实非常相似:比如都安装了两台大推力的HeS-011喷气发动机、拥有测向、盲降、机载雷达设备和强大的对空火力。同时,该型号的两位驾驶员均位于首部的加压座舱中,并得到了厚重装甲的保护,唯一遗憾的是,由于亨克尔公司的研发力量被He-162等项目占用,因此,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上述两个方案均未脱离绘图板阶段。 图2:He P.1079 A型的艺术画,该型号的设计风格更为传统 在1945年初,参与“重型喷气式战斗机”竞争的还有著名的亨克尔公司,其产品的编号是He P.1079。其中最初的设计被称为P.1079A,是一个带V型尾翼的夜间战斗机方案,拥有35度的后掠式机翼。其衍生型P.1079.B则采用了别具一格的鸥翼式设计。由于1945年,亨克尔公司的研发力量被其它项目占用,所以在战争结束时,上述两个方案均停留在绘图板阶段。

Hs-132的设计源于1943年2月18日,当时官方下令设计一种单座攻击机来对抗即将入侵欧洲大陆的盟军。尽管当时螺旋桨战机仍是主流,但总设计师瓦格纳博士早已预见到,它们最终将被喷气式战机代替。

1944年,亨舍尔公司将最终方案交付到帝国航空部,它的外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拥有短粗的雪茄型机身、尺寸硕大的水平尾翼,动力由一部喷气式引擎提供,该引擎被简单粗暴地安装在了短粗的机身上面,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丑陋的驼背。

该型有三种型号:A、B和C,都具有高速突防和俯冲投弹的能力,1944年5月,6架Hs-132原型机的订单被批准,于1945年3月开始生产,首架原型机预计于1945年5月进行试飞,但在1945年春,苏联红军攻入了亨舍尔位于奥地利的工厂,所有开发也随之彻底中断。 战争末期,天马行空的德国人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对抗敌人的海上舰队和钢铁洪流,亨舍尔公司的Hs-132便是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而设计,该机拥有极高的速度和坚固的机身。1945年,Hs-132的原型机已接近完成,并预定于5月首飞,但4月苏联红军占领了亨舍尔工厂,该机及全部技术材料也最终被缴获。 BV P170.01是布洛姆-福斯公司于1942年开发的快速轰炸机,该机在设计上采用了宽大的矩形机翼。在安装三部引擎中,除了一部位于机身前端之外,另外两部则被安置在了翼尖的吊舱内。在外型上,其采用了颀长的流线型设计,使该机的最高设计时速达到了惊人的820千米,同时为将机身阻阻力降到最低,并平衡机首发动机的重量,两名乘员则位于机身后部的座舱中,同时燃料箱则被安置在了中央发动机后方的机身内。

该机搭载的所有炸弹均悬挂于两侧机翼的下方,并可根据任务的不同换装火箭弹,1942年,该方案被提交给了帝国航空部,但此时后者已经决心采用Fw-190系列作为下一代对地攻击机的蓝本,并不希望开启一条新的生产线,于是改方案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1942年末,该方案被布洛姆-福斯公司正式放弃。 尽管主要研究领域是水上飞机,但布洛姆-福斯公司也参与了“末日战机”的竞争。作为一款1942年开发的快速轰炸机,BV P170.01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三台布局独特的发动机、颀长的机身,还有令人惊讶的性能。其时速达到了820千米,能轻易摆脱所有盟军战斗机的攻击,但在1942年,这个超前的方案还是因为“没有迫切需求”而被军方直接驳回。 Me-329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当时梅塞施密特正在进行下一代对地攻击机的开发。由于当时喷气引擎并不可靠,因此设计者决定采用螺旋桨推进。尽管如此,Me-329依旧不乏亮点,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飞翼设计、气泡型的座舱罩和遥控尾炮,同时,两台大功率的DB 603G发动机被布置在机翼内部,每台负责驱动一部直径3.4米的螺旋桨。

Me-329的主要材料是强化复合板,驾驶员并排坐在机首前方的座舱内(由于没有弹射座椅,其逃生将成为一个问题),该机的武器非常强大,包括了8门各种口径的航炮,另外机身弹仓可挂载1吨炸弹。

虽然被寄予厚望,但对一种武器来说,大胆的设计本身也是发展之路上的一种阻碍,1944年冬,Me-329的无动力原型机进行了牵引滑翔测试,随后项目便在1945年初惨遭腰斩。 Me-329由声名显赫的梅塞施密特公司开发,计划扮演重型战斗机、“坦克杀手”和“低空突袭者”的多重角色。同时,梅塞施密特也在该机上运用了大量新技术,比如飞翼设计、气泡型的座舱罩和遥控的机尾炮。然而在1943年之后,德军对重型对地攻击机的需求已经减退,当它的试验结果出炉后,这项计划便于1945年初被终止了。 Ju-287的诞生是特殊条件下无奈的产物,1943年,美英开始大举空袭德国本土之后,希特勒开始寻求对盟军机场发起报复性攻击,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闯入盟国领空的轰炸机,必然将遭到战斗机的拦截。从那时开始,容克斯公司便接到了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开发任务,为保证高速度和投弹时的稳定性,设计者决定采用当时颇为前卫的前掠翼设计。

由此诞生了Ju-287。1944年8月,1号机进行了测试,在试飞中表现出色,同时也暴露出了在低空飞行时颤抖剧烈等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开发团队始终在进行调整,同时军工部门也下达了生产100架的命令。当1945年,后续机型几乎建造完毕时,苏军已经逼近了工厂,幸存的Ju-287被苏军运往国内,并进行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实验。 尽管外貌丑陋,但由容克斯公司开发的Ju-287却作为第一种前掠翼战机而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一笔。战争期间,德军总共制造了三架Ju-287原型机,其中1号机在1944年8月进行了试飞,而后两架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进。尽管表现优异,但该机并未能在战争结束前投入生产,其中2、3号原型机更被苏联红军俘获,同时被俘的还有大部分该机型的实验数据。 1944年,随着制空权的丧失,所有德军机场都几乎陷入瘫痪,此时,德军尤其希望装备一种不需跑道、能够垂直起降的截击机,而福克-沃尔夫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设计上看,本型号是一种极特殊的飞机,它没有机翼,取而代之的是机身中部的三片旋翼,它们成120度的交错布局,每片旋翼的末端装有一台发动机。当飞行员升空后,可以通过调整发动机喷口的方向改变飞行姿态,从上升转入前进。该项目在1944年正式立项,1945年,由于战局的恶化和不可预见的技术风险,该方案最终被德国军工部门腰斩

于是,德国人设想的、垂直起降战斗机从四面八方升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只有相关的实验数据被保存下来,并对后来美国等国的研究助益匪浅。 不管承认与否,所有的垂直起降战机都有来自德国的遥远祖先,1944年,面对盟军的空中优势,德军急需一种快速、火力强大的新截击机,同时,由于机场均暴露在盟军的打击下,德军还希望这种飞机能减少对跑道的依赖。于是,福克-沃尔夫公司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应运而生。这一设想在当时虽然无法实现,但依旧证明了:人类的想象力不存在边界。 1944年,亚历山大•利佩什博士前往维也纳,成为当地航空研究所的负责人,此时,这位德国航空界的怪才终于获得了独立的设计权限,而利佩什P.13A脉冲喷气战斗机就是他随后的研究成果。该机采用了紧凑的三角翼设计,目标是借助高速,在敌军无法拦截的情况下突袭重型轰炸机编队。同时,利佩什博士制造了一架全比例的滑翔机用于收集飞行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该机的速度将达到1600公里/小时,并能在2600公里的极限状态下实现稳定操作。

受条件限制,P.13A并没有走下绘图板的可能性,但1950年代的美苏冷战,却给了利佩什博士实现梦想的机会。战后,利佩什被美国康维尔公司雇佣,参与了XF-92、F-102和F-106战斗机及B-58轰炸机的开发,这些作品均对冷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款战斗机于1944年开始设计,负责人是德国航空界的怪才、亚历山大•利佩什博士(Dr. Alexander Lippisch),其动力系统是以煤粉为燃料的克罗纳赫-洛林(Kronach Lorin)脉冲喷气式发动机,在设计中,利佩什博士的团队将机翼和其他设施收缩到了一个如同三棱刺刀的机身内,这种布局将使该机突破音障,进而加速到达到令人疯狂的1600公里/小时。 和二战末期众多的疯狂设想一样,Ba-349的诞生也是为了对抗盟军的战略轰炸。尽管操作非常危险,但Ba-349简单、廉价,因此依旧不失为一款性价比良好的对空武器。该机机身为木制结构,驾驶舱仍有装甲保护,在发射,工程人员前要竖起24米高的发射架,飞行员在升空后,将控制飞机下降并接近敌方的轰炸机编队,并在距离目标1.6至3.2 公里时发射机首内部的24枚火箭。

1945年2月28日该机的首次载人试验以机毁人亡告终,但在战争末期的绝望环境下,依旧有至少200名飞行员接受了相关的操纵训练,1945年4月,首批10架Ba-349被部署在斯图加特附近,准备迎接盟军的空袭,但由于盟军地面部队的逼近,他们不得不在这些截击机被虏获之前将其摧毁。 Ba-349火箭截击机是二战末期德军疯狂挣扎的代表。它从地面垂直发射,到达预定高度后再滑翔接进敌方轰炸机编队。当接近目标时,飞行员将发射机首的24枚火箭弹,自己则跳伞返回地面,由于行动的危险性,驾驶该机的飞行员都被称为“自杀小队”。截止到1945年4月,共有36架Ba-349完工,但均在投入战斗前被德军部队自行摧毁。

战后,一位美国军官这样描述他对德国末日战机的印象:“他们已经尝试了人类想象力能及的、所有设计和布局,这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惊骇。”但对工程师们来说,这些努力对逆转战局其实毫无意义。在二战末期,德国始终面对着一个困境:首先,江河日下的战局和日渐枯竭的资源,迫切呼唤能扭转战局的“超级武器”问世;另一方面,开发“超级武器”不仅存在孤注一掷的风险,又难免加剧德国自身的资源危机。也正是因此,在“浪费资源就是犯罪”的大环境下,“末日战机”并未挽救奄奄一息的帝国,而是加快了它的灭亡;至于所有成果则在战后被对手俘获,沦为了美苏两国试验室中宝贵的报告和数据。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