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个人集锦 (斯大林大战火星人敖厂长)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军队损失了150万,苏联军队损失了200万,苏联为什么却说自己的得胜了,全国人民士气高昂、欢欣鼓舞,可是德国人却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苏联虽然号称战斗民族,但是战斗力跟德国比还是相距甚远,不在一个档次,关于这一点,已经从苏德战争中两军的损失得到明证。
苏德战争进行了四年多,德军有395万人阵亡,而苏军的阵亡人数为510万。
因为德国人口只有6700万,加上苏台德地区之后也只有8000万人。苏联人口为1.8亿,是德国人口的两倍还多。
而且德国在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法国和北非都有驻军,要对付当地的反抗组织,还要维护当地治安,巩固胜利成果。
同时德国是客场作战,战线拉得很长,物资供应线也需要后大量的军队来保护,又要投入很多兵力。
苏联人口上的优势,能够不断进行兵员补充,所以在二战时期德国人一脸懵逼,苏联人死了一个就会站起来两个,像打不死的小强,人越打越多。
苏联是卫国战争,本土作战,当地百姓可以投入到战场上,他们能够修路架桥,也可以向战场上运送弹药、食品,还能抢救伤员,必要时还能拿起武器跟敌人搏斗。
这一点德国人就自叹不如,因为德国距离苏联那么远,老百姓到苏联人生地不熟,没有地方住下,也不适应当地气候,当啦啦队也不行,更别说支援前线了。
所以说,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150万,立马就像末日到来一样绝望;因为在东线战场,德国一共投入了600万兵力,一下子就损失了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下面的仗没法打下去了,兵员捉襟见肘,没有办法再补充。
而苏联人损失了200万,反而笑逐颜开,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机器人。因为苏联人口多,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进行补充。青壮年没有了,还有老人和小孩,还有女同胞,总之苏联最不缺的就是人。
之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环境下,希特勒只能打速决战,打持久战就是自杀。
因为谁都知道,德国的优势是部队的机械化程度高,纳粹的杀手锏是闪击战。德军兵力少,战线长,只能以速决战征服一个国家,消耗战打不起。闪击战的资本是什么,是装甲集群。而装甲集群靠什么运动,当然是燃油。没有了燃油,装甲车和坦克这些铁老虎,就像拔掉了牙齿,成为一堆堆废铁。
对此不仅德国人心知肚明,美国人也看得非常透彻。美国从1942年开始对德国的油库——罗马尼亚油田发动了代号为“海啸行动”的大规模空袭。期间一共出
动了178架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以及炼油厂、输油管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178架飞机,90架被击落,55架受伤。)
随后这样的行动又进行了23次,一共投下了13万吨炸弹,把德军的油箱砸了个稀巴烂,德军的燃油减少了百分之八十,给希特勒来了个釜底抽薪。
可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希特勒翻盘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他要孤注一掷,胜的话可以咸鱼翻身,还有机会逆袭,败的话则会失去战场主动权,满盘皆输,万劫不复。
事实也正像希特勒担心的那样,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士气高昂,德军士气低落;苏军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开始被动防御,法西斯的末日越来越近。
斯大林才是国际歌的忠实实践者,是世界无产者的保护神,是一切地主资本家等剥削分子的克星。斯大林永远会收到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热烈崇拜。苏联党内隐藏的走资派通过否定斯大林而实现了复辟倒退,但人民更看清了斯大林的伟大。
“火星行动”是朱可夫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但在苏联官方历史中却很少能见到相关记载,就连朱可夫本人也语焉不详。正是由于“当事人”很少提及此事,所以才导致“火星行动”变得鲜为人知。
1942年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和勒热夫地区同时发动两场大的反攻,以消灭德军的第6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方向,朱可夫制定了代号为“火星”的军事行动。当时,朱可夫以两个方面军(190余万人)的兵力从三个方向以雷霆万钧之势对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发起了向心突击,打算一举歼灭德军。尽管苏军在兵力上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但第9集团军在莫德尔的指挥下,以弹性防御战术成功挫败了朱可夫的攻势,最终苏军被迫撤回出发阵地,“而火星行动”也以苏军的惨败而告终。
有人认为“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为掩护“天王星行动”而实施的一次战术欺骗行动,是为了牵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以防止其增援斯大林格勒。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道理,但细细想来这其中却存在着诸多矛盾。苏军在“火星行动”中损失了近70万人的兵力,如果这是一次战术欺诈,这一损失未免太大了一些。牵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方法有多种,苏军根本没必要用这么高的代价去演一场“戏”,所以战术欺骗说根本不成立。那么苏联官方和朱可夫本人为何都对此讳莫如深呢?
朱可夫是苏联官方为苏联人塑造的战神,他也是苏军抗击德国人的榜样,如果“战神”的形象被毁,这必然会影响苏联军民的信心,所以苏联官方才刻意弱化“火星行动”。另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光芒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次失败。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斯大林格勒时,勒热夫的关注度就会弱上许多,也就降低了“火星行动”的知名度。而对朱可夫而言,这次失败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才会甚少提及此事。
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87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数月后即因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而被捕、流放。约一年后回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1889年秋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移居彼得堡。1895年秋,列宁统一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将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同年12月又被捕入狱。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1900年初,流放期满,7月出国。在国外创办第一张马克思主义者的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建立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大量的思想、组织准备。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前领导人之一。生于维尔纳省一波兰小贵族家庭。1895年参加维尔纳社会民主党组织。因参加波兰和俄国的革命运动而屡遭逮捕和流放。1917年当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参加和组织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后任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主席。1921年起任交通人民委员。1924年起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6年7月20日,在党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发表反对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分子的演说后,因心脏麻痹症逝世。
苏联元帅。工人家庭出身。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任红军指挥员。1921年当选党中央委员。1926年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1—1940年,历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陆海军人民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方面军总司令。战后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2年起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3—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前领导人之一。1904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9年任阿斯特拉罕边区临时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1923年当选党中央委员。1926年起任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和联共(布)西北局书记。1930年起任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任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同年12月1日被暗杀。
苏联党和国家前领导人之一。出身工人家庭。1901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1907年革命期间在乌拉尔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屡遭逮捕和流放。1912年当选党中央委员,与斯大林一起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真理报》和杜马中社会民主工党党团的工作。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彼得格勒,任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参加组织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后,当选为苏维埃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因病逝世。列宁称他是“非凡的天才组织家”。
苏联党和国家前领导人之一。1904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在西伯利亚、彼得堡等地负责党的工作,屡遭逮捕和流放。十月革命期间在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武装起义,领导建立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时期为红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历任俄共(布)中央委员(1922年起)、书记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起)。1926年任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1930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任监察委员会主席。1935年被反革命分子暗害。
苏联元帅。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03年应征入伍当骑兵。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爆发后,回顿河地区创建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时期,任骑兵第一军团总指挥,转战乌克兰,高加索,大败邓尼金、弗兰格尔和波兰白军。1919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4—1937年任红军骑兵总监。1937—1939年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39—1940年任国防人民委员会副人民委员、第一副人民委员。卫国战争时期任西南战线总司令、西线后备军司令、北高加索方面军总司令和骑兵司令。战后任苏联骑兵总监(1953—1954)。先后当选党中央委员(1939—1952)、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38—1973)。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