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起源 保安族的起源与发展

2023-07-21 20:06:06 666阅读 投稿:网友
前言 保安族是我国甘肃一个非常特有的*,且人数也只有两万余人,非常稀少,而这个信奉*的少数*是如何起源的呢?本期的*文化,就跟着




保安族是我国甘肃一个非常特有的*,且人数也只有两万余人,非常稀少,而这个信奉*的少数*是如何起源的呢?本期的*文化,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保安族名字的来历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据记载,保安族大约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当时俗称“保安三庄”)一带,自称“保安人”,周围的土族、藏族称其为“*”,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

历史上,历代*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意愿,*人民*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

保安族的族源

观点1:蒙古人为主说。根据保安族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习俗方面来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时期一批**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的回、汉、藏、土各族长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个*。

观点2:*为主说。持此观点者多是从保安族与*有关的传说来追溯其源流的。有认为保安族是从*保宁府(今阆中市)或南京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与当地其他*结亲落户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观点3:“探马赤军”说。蒙古帝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地区,称为“探马赤军”。这部分军士大部分**,当时被通称为“色目人”。

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随着战争的减少,遂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就地驻扎屯垦,允许他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民户”。从此,在同仁一带*屯垦的军士,就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保安族的历史发展

明朝时,*者为了“守*番”,在各地增修城堡,并派兵驻守。洪武时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区设置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

后来,随着明朝*不断从各地调来大批回、汉族军士屯田*,“保安营”得到发展和扩大,保安地方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以色目人后裔为基础,*、蒙古族、藏族、汉族、土族等*相邻共处,联姻结亲,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语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质,大致在明朝中叶,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保安族。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受当地*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的欺压,保安族*迁徙,在循化住了几年,又转入甘肃,在积石山边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时的习惯,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时期,保安族一直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下。1930年起,国民**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历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参加了临夏地区回、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临夏迁徙的过程中,参加了当地*反清*。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驻守京城的“甘军”中有十几名保安族战士同兄弟*士兵一道,英勇地打击外国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80年6月,批准建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次年9月3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随着*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自治县负责人由保安族公民担任,县*、县*、县*协商也有保安族公民担任*职务。全国各级人民*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收集整理自网络,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