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的戏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等,享有“戏剧之乡”的美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商洛文化中简单了解关于商洛地区的戏曲文化吧,看看这些戏曲你是不是也有相关的了解。
戏曲文化:
商洛被*、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商洛剧团,为商洛获得“戏剧之乡”的美誉。
商洛的戏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等。
秦腔:
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戏:
商洛花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条对商洛花鼓的历史渊源、当代发展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艺术形式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终形成商洛花鼓。
*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情戏:
“商洛道情”源于中国*化缘时的颂经调,自*有史以来广为流传,民间利用这一形式进行民间戏剧表演,流传至今。“商洛道情”是陕西道情的始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静板书:
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属土生土长的民间曲种,曾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洛南静板书一人可操六种乐器,融弹、说、打、敲、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音韵宏亮,吐字清晰,刚柔相济,古朴粗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县文化、宣传部门多次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培训,挖掘整理传统书目《包公案》《施公案》、《三国志》、《杨家将》、《二十四孝》、《*传奇》等大小书目300多本(回),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拉荆把》、《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并且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新秀,将这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地、县的文艺汇演,使这一古老曲种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