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特别是饮食方面的。民以食为天,人们天天都与之打交道,不过生活中也有些错误的养生方法,就如过午不食。本期的健康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过午不食”不是养生,不适合现代人生活。
“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正午(中午11点到下午1点)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它*早来源于佛教。“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佛陀规定过午不食有完整的理论训练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修行、清欲、养生等。僧人过午不食的原因:一是为了不增加供养者的负担,二是有利于僧人修行。
后来,过午不食在医学中曾被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中提及,特指血证兼痰证饮食*需要注意饮食禁忌的道理,过午不食更应该理解为“非时不食”,即按时进食,也就是说在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不要吃。
营养专家指出,一日三食是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所形成的*合适的生存方式,如果刻意打破这一固定“模式”,就会造*体生理机能的紊乱,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过午不食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远比古时的僧侣承受的更多,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每天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能量。而且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本身就存在客观的个体差异,经常坐办公室的跟经常做体力劳动的人需要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过午不食”应该因人而异,不可盲目照搬。人体内具有生物钟,到了吃饭的固定时间,胃就会开始加速*,同时胆汁分泌旺盛。午餐后不再进食,让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没有食物可消化,胆汁、胃酸就会出现空运转。空运转的时间一长,胆汁、胃酸就会出现逆流,腐蚀胃黏膜,形成消化性溃疡及胆汁反流等。
而且,身体内部有着自己的调控识别,长时间挨饿,会让身体对这种行为作出调控反应,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地能量转化为脂肪。
晚饭什么时候吃比较好
不进食和少进食是两个概念,大家千万别混为一谈。尤其是不吃晚餐存在一定的危害。不吃晚饭容易诱发低血糖,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会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够,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但晚餐吃太多对身体也极为不利。因为晚上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加之运动量减少,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形成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等。
每天的17—19点是*佳的晚餐进食时间。吃得太早,睡前容易饿,不仅影响睡眠,也会影响胃部健康。但也不能吃得太晚,*迟也要与睡觉相隔4个小时。这样不仅可以给肠胃消化吸收营养留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做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让摄入的热量可以进行代谢。
晚上的活动量一般会比白天少一些,建议晚餐要适量,清淡为主,少吃高盐、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也要保证均衡的营养,食物种类应该包括谷薯类、肉蛋类、豆类及豆制品、蔬果类。晚餐应该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食物烹调时应清淡,少油少盐,避免油煎、油炸、熏烤等加工方式。